用体制机制改革夯实生态兰州基础优化人居环
2023/1/15 来源:不详兰州马拉松公园远眺(资料图片)
年优良天数突破天
年兰州市全面打赢了三年蓝天保卫战收官之战,国家考核的两个刚性关键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大气环境方面,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较年增加天。两项颗粒物考核指标,较年降幅分别为50.5%、48.8%,未发生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水环境质量方面,自年以来,黄河干支流国考断面新城桥、什川桥、湟水桥、先明峡桥以及省考断面享堂桥、包兰桥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土壤环境方面,全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也未发生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启动5方面体制机制改革
“天蓝水清”的新兰州,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更加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推动。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全面启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持续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启动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多规合一”的兰州市空间规划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确定全市国土空间发展的目标战略和空间格局,明确全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修复和治理的目标、任务、措施。
2.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在全省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试点工作;依托兰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在国内首创了“1+5”低碳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截至年12月,兰州市共组织排污权交易19次68场,交易总金额.32万元。
制定了《兰州市水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在七里河区工业领域开展试点交易,完成榆中县个农业取水户和七里河区67个工业取水户的水权分配和水权证发放工作;初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出台《关于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进程,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
3.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深度挖潜工业源减排空间,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全面淘汰县城10蒸吨及以下的现役燃煤锅炉,持续推进冬季清洁取暖;严防死守低空面源污染,强化扬尘和餐饮油烟管控,遏制“四烧”反弹。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常态化实施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有序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统筹推进工业企业、城镇生活、船舶码头等重点领域水污染治理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深化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控;完善全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联动机制,实现建设用地多环节协同管控;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能力建设和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同时按照生态环境部安排部署,自年以来,分行业、分年度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成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共计家,发证登记率均为%。
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持续开展枯水期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与海东市、白银市等上下游城市共保联治,有效促进了湟水流域和黄河干流水质改善;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制定出台《兰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矿产资源开发、饮用水源保护等领域探索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实践。
4.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
全面监管全市家农药经营企业,实现农药持续减量;组织开展农村厕所、风貌、垃圾“三大革命”,全市建成和在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9.18万座,行政村卫生公厕座,实现行政村卫生公厕全覆盖,创建“清洁村庄”个,实施农村改炕4万户、改灶户,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粗到精梯次提升。
5.落实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修订《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绩考核办法》,依据各区县功能定位,设置生态保护考核分项;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年以来,分别开展了永登县和榆中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市水务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工作,同步指导区县审计局开展乡镇或部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年,开展市林业局自然资源资产任中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截至目前,共处置生态环境领域问题线索71件,问责处理余人。(兰州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