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清旧榆林师范学校印象记府州红文苑

2023/6/14 来源:不详

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9821.html

旧榆师印象记

赵振清/文

我到榆林师范学校读书,真是鬼使神差,以前根本就没有想到。记得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年,高考和中专考试是同一个题,考下来以后,根据成绩划出分数线,先由大学录取,然后才是中专录取。填高考志愿的时候,一并连中专录取志愿也填写了,因为本身就在一张表上。当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可见国家使用人才的青黄不接。大概是这样操作实在不妥,各地出现了许多集体舞弊事件,丑闻不断,仅此一次,第二年就分开考了。

记得那一年高考没有考取,我又到县城补习,坐在补习班的大教室里茫然四顾,不知所至。前面坐着几个大龄女学生,(她们没有城里女生那种洗漱条件,是十几个人挤住一面大炕),常常闻到了一股难闻的怪味,又不便说,只好偷偷溜出门外呼吸几口新鲜空气。

我的心情真是坏透了。有一天,忽然有同学对我说:“‘是不是’老师叫你呢?”我一听先是愕然了,接着就马上明白了。她指的是数学老师,这位爷是工农兵大学生,最起码不是冒牌货,他上一节数学课能说几十个“是不是”。有一位同学亲自数过,他一节课说了四十九个“是不是”,真是登峰造极。我到了他的办公室,他问我听懂听不懂他的课,我说听懂,他接着说,“咱们是老乡,你有什么问题只管来我这里问,不要不好意思。”我唯唯诺诺答应着,临走的时候送我几页高等数学题。我拿起一看,说这题不会做,连符号也不认识。他立马变了脸,说:“不要算了!”随手扔进废纸篓里。我侷促着走出了他的办公室。此后,我才明白,即使是空头人情,也得买账,否则很难在这世上混。

就在我心猿意马的时候,老家捎来话,说我被榆师录取了,回到家里,录取通知书已经放在桌子上。我的心里有了一丝慰藉,心想这辈子只能当教师了。

来到榆林城,进入榆林师范学校,我才明白世界还很大,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物人情。那时候,榆林城只有5万多人。除了老街之外,二道街初具规模,宽阔、笔直,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晚上灯火辉煌,繁华地段,人群密集。不见现代车流,偶尔有大卡车和拖拉机冒着黑烟奔驰而过。街道上骑自行车的人很多,也有年轻人骑着摩托车飚驰。

那时候的西沙、东沙、南郊看不到街市,基本没有市民居住,到处都是漫漫黄沙。

旧榆师坐落在东城墙内的半山坡上,从牌楼上巷上来后,向左一条路通向原榆中和榆师附校,向直走,正是榆师的大门。总体布局,大致分为一斋、二斋和三斋和四斋。一回大门,向左拐弯处是水房,其对面有一排窑洞,是后勤人员居住或作为库房用。附近有一条台阶小道,又高又陡,直通四斋学生居住的生活区和教学区,共由九十九个石阶组成。向右拐弯处是师生食堂,也兼作礼堂,供开大会或文艺演出使用。靠南有一条大路通向二斋、三斋和四斋。二斋和三斋的两排窑洞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兼宿舍,前面还有一个小操场。

四斋面积最大,教学区和学生居住的生活区都在这里,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走廊,靠东有学生居住的四排房屋,西畔是教学区,也就有几间教室。南面有相对独立的一个院落,既有教室,也有宿舍,是体育班和外语班学习生活的地方。这个院落下来还有一个小院,是在黄土崖壁上挖了两孔土窑洞,种植了很多花木,那是校长大人一家老小居住的地方。

八一年秋天,我进入榆师,从此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怎么说呢,因为榆师是专门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学校,所以普师班无专业,也就是说开设的十几门课程都是专业,各门课均由专业老师来教学。教学模式与高中时差不多,抓得紧,因此在榆师二年还是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师范教材的编写与高中教材不同,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学习,不像高中教材那样深挖深钻。每学期也进行期中、期末的两次考试,平时是不考试的,比起高中时的学习压力小得多了。老师们也很敬业,没有打骂学生或者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发生。他们个个都是知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先生。例如:班主任高存宽老师、教数学的张世平老师、教政治的王慧霞老师、教心理学的刘君玉老师、教教育学的赵德璧老师,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记得那年普师招了四个班,再加英语班和体育班,一共六个班。生源来至榆林市(当时还没有升级为市,称地区)十二个县区。文科生和理科生混编成四个班,我在第四班。我到的时候,已经上开课了。大家都换了新环境,认识了新同学,感觉很美好,在自习课上,相互交头接耳,操着不同的地方口音说话,用目光来回扫视着对方,好象在欣赏一件件艺术品似的。没过几天又重新编班了,文科学生都到了二班,二班的理科生分编到其他三个班中。我的沉重的心情忽而变得轻松多了,我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和午饭。到了吃饭时间,下课铃声一响,早已饿得撑不定的男生拿着本组饭牌,几个箭步蹿到宿舍提了碗筷一溜烟沿着大路跑下一斋的食堂窗口排队打饭。等本组同学下来的时候,把唐瓷碗放在饭盆周围形成一个圆圈,值日的同学每个碗里舀一勺,或酸白菜汤,或挂面汤,再每个人拿一个玉米窝头或白面馒头,就地‘消灭’完,顺便到水房冲洗了碗筷,然后沿着九十九级台阶回到自己的宿舍。女生们不是这个样子,她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慢慢腾腾下去,再慢慢腾腾上来,很多人不在食堂吃,一定要端上宿舍里慢慢享用。

最好的饭菜是拼三鲜(榆林城名吃,是用红烧肉、油炸豆腐和粉皮做成的肉菜汤)再加一个蒸馍,不过这样的好饭菜需要两三个星期才能吃上一次。

每一周安排两节劳动课,我班在星期四上午。如果是校园内有活儿干,就苦轻多了,同学们早早干完,各做各的事情去。大部分人回教室看书,有的在宿舍里玩耍,有的下街游逛……春秋锄菜,夏天间苗,最耗时间,往往一次劳动就要占用一上午的时间。最累的活儿是到沙漠里栽树,最脏的活儿是往校园地拉大粪。因为榆师的校园地在南郊和西沙,路程很远。这时候,定靖、神府的同学就表现出他们的特长来了,身强力壮、吃苦耐劳。

那时候的学生读书普遍比较用功,学校安排的课程多、任务重,但是大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偏重研习一门或两门专业课,这样完全能做到。我们班上,有的同学擅长书法,有的同学擅长绘画,有的同学擅长音乐……他们的造诣确实让我望尘莫及。我其实什么特长都没有,就是喜欢看报章杂志,喜欢看世界名著。学校的图书室连着自修室,在那里可以借阅或随便看各种报刊杂志,去的人很少,但是我是经常光顾者之一。

我进入榆师的第二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年第三期发表了。路遥一夜走红,青年文学爱好者都在谈论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马上又拍成电影了,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惜我只能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人生》的插图和简介。那个时候,看一场电影也很困难,更没有电视,人们的文化生活很贫乏。我觉得我在榆师读书二年,最大的缺憾是没有到电影院看几场电影。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贫穷的中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港台电影、外国电影涌入中国……看电影是接收外来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物质生活贫乏的人们渴望精神生活来弥补。

经济发展必须要有科技文化来支撑,发展科技文化就必须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发展基础教育就必须办好师范院校,因为它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教育发展的孵化器。榆师正是扮演着这样一个重要角色。

榆林师范学校的前身是榆林道立女子师范学校,正式成立于年,鉴于陕北女学师资缺乏,筹备成立女子师范学校。再往前推,榆林女子师范学校又是在年创立的榆林女子国民小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事沧桑、校址几经变动,后来迁移到牌楼上巷。年正式定名为陕西省榆林师范学校。年全部迁往东沙,年经榆林市政府批准改制为市教育局直属普通高级中学(榆林育才中学),后晋升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

榆师可以说是百年老校,从民国初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茬茬一代代,为榆林市各县区培养了大量基础教育的师资人才,功不可磨,贡献卓绝,历史铭记!

作于.01.31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0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