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岗子路墓大浪口烹饪文化博物馆
2024/8/24 来源:不详引言—名字由来
《水经注·济水》:长垣县“故首垣矣,秦更从今名。王莽改为长固县。《陈留风俗传》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
长垣市今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
黄河图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长垣边界。
大浪口古镇大浪口,原为黄河渡口,明永乐年间洪洞-县迁民于此居住,因渡口处湍急浪大,故名大浪口。民国时期,以大浪口为首的十三个村庄成立大浪口古寨(今大浪口坑塘),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每个寨门二门大炮,寨内有72眼井,84座庙,99座土楼房,有传统的黄酒、米醋等酿造工艺。年,因黄河水患,村民被迫外迁至老寨周围,历经社会动荡,风雨侵袭,该村仍保留了余亩古荷塘,20余栋豫北传统合院式民居,修葺完好的土坯房,从整体上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基本风貌和特征。
大浪口古镇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理念,坚持不扒房、只修复,不填荷塘,不大拆大建,保护乡村原有的文脉,留住乡愁。同时,组织本村村民、退休教师、干部、成立一支“大浪口文化志愿者联盟”,挖掘、保护、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让大浪口文化在村落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烹饪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长垣市食博园内,年12月底建成开馆。馆内共展出文物余件。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不但填补了中国烹饪文化主题博物馆的空白,更是长垣市文化事业、烹饪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长垣自古就有尚厨之风,以厨师众多、技艺精湛著称于世。早在北宋时期,就形成了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间菜五大体系,在烹饪历史上独树一帜。如今,长垣厨师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烹饪业已经成为长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年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发文命名长垣为“中国厨师之乡”。
学堂岗圣庙学堂岗圣庙位于长垣县城北5公里的满材乡学堂岗村东,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名胜志》载:“昔孔子聘列国与四弟子(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弦诵于此,故曰学堂岗”。后人在岗上建庙,以作纪念。该庙始建于汉,唐、宋渐盛,元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重建,经明、清两代十数次增修,逐渐成为豫北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有:棂星门、大成殿、古坛亭、“春风、化雨”二亭、深造堂等。现存杏坛亭、杏坛亭、杏坛碑亭和明、清碑刻6通。
长东黄河铁路大桥长东黄河铁路大桥位于县城东北部,西起赵堤镇越堤村,东到山东省东明县西堡城,全长10.28公里,比南京长江大桥长3公里。年5月1日正式建成,年10月复线桥通车。大桥两端为黄河大桥堤两端还有数千米的引桥。高20余米,直径3米的多个桥墩托起两条平行的铁路大桥,宛如巨龙横空出世,静卧在汹涛奔腾的涛涛黄河之上。
该桥设计新颖,造型美观,规模宏大,是亚洲最长的铁路大桥。每天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到此观看。
子路墓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唐开元八年,以十哲配享孔子。开元二十七年赠卫侯。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河内公。咸淳三年加封卫国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仲由墓俗称“子路坟”,为古蒲八景之一。
子路治蒲三年,与民同甘共苦,兴修水利,挖沟修渠,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孔子过之,三称其善,故蒲城又有“三善之地”之称。今城西北的文明渠,就是当年子路率领民众开挖的河道,仍发挥着排灌作用。
据考证,子路墓有三处。一在濮阳城北,一在清丰县西南三十里,一在长垣城东3里,据山东微山县子路后裔仲子研究会会长仲跻清讲:“濮阳子路墓为真墓,葬其首,清丰则为招魂墓,长垣子路墓为衣冠冢。”长垣县文管所收藏有子路祠石碑一通,为乾隆五十六年所立。新建的龙山商业街北口西侧,有高大的汉白玉先贤仲子立像。
地方美食—霜打馍霜打馍在中国厨师之乡长垣县很有名气,是长垣县民间的传统菜点,被收入《中国名菜谱》。此菜制作方便,用料简单,长垣厨师几乎人人会做,但手艺各有千秋。做好此菜的关键在于熬糖,糖汁裹到馍上凝固后,用铲紧铲几下出锅其色更白。此菜可以说是大众喜欢的“下里巴人”,可是把他点缀在“阳春白雪”的宴席上,也很受欢迎。是雅俗共赏的一道菜点。此菜特点:外酥里嫩,形如霜打。
后序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如今这里是中国著名的“中国厨师之乡”。
大美河南、大美新乡、大美长垣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