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管理全国1700万高素质农民活跃
2023/4/3 来源:不详在广袤乡村,高素质农民越来越多。他们或专注于生产经营,或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抑或在社会服务方面提供更多智慧与力量……如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在中华大地上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热爱与坚守:一头扎进乡村热土建设 “过程再苦,也比不上奋斗的甜,坚持总有出路” 4月初,春染乌蒙山。牛栏江两岸,早已绿意盎然。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一条条溪流从地下溶洞汩汩地奔涌出地面,间或有几条调皮的小鱼跃出水面…… 天微亮,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牛渔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包圆,就来到了位于曲靖市沾益区德泽乡的养殖基地。恰逢繁殖期,既要张罗人工繁育,又要联系鱼的销路,包圆格外忙碌,“从小生长在牛栏江边,爱它奔涌的浪花,更爱那些活蹦乱跳的鱼虾。”包圆回忆:经过长时间滥捕,土著鱼数量不断减少,“村里老人说,以前还可以拿叉子叉到大江鱼,后来即使下网,也只能偶尔捕到一些小杂鱼。” 为改变家乡面貌,年,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包圆,决定返乡创业。在包圆看来,山高谷深、低温急流,适合养育肉质鲜嫩的高山冷水鱼,“通过人工繁育不仅能丰富餐桌,还有助于珍稀土著鱼的保护。”包圆给自己鼓劲打气。 “农村从来不缺资源。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吸引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返乡创业者回到农村大显身手。”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左臣明说。 像包圆一样,对农村有着深厚情怀的“80后”女大学生宋学琴,在“山比人还多”的山西吕梁山区,通过学习使用扁桃嫁接技术,闯出了一片天地。 “我这有很多山桃树,能不能嫁接成扁桃?”宋学琴经常接到这样的求助电话。这不,她正向一位来自河南的“同行”讲解扁桃嫁接技术…… 从河北嫁到山西,宋学琴坐着三轮车颠进村,开饭店、石膏加工、养羊,没一个干出模样,“没好项目,就继续找;过程再苦,也比不上奋斗的甜,坚持总有出路。”黑黑瘦瘦、个头不高,但宋学琴一说话,便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年,偶然听说山桃可以嫁接成扁桃,宋学琴就托朋友从新疆带回嫁接穗,请老师傅来带她“入门”。“用剪刀把穗去皮、削尖,插到剪开的树枝里,用枝杈固定……”宋学琴边说边做,汗水从她棱角分明的脸颊滴落,日子的甜都藏在她绽放的笑容里。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全国高素质农民超过万人;农民科技素质提升为农民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撑服务更加有力。 钻研与摸索:科学技术激发生产活力 “技术学习不能停步,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解决更多养殖难题” 一大早,家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蔡家沟村的米小红走进牛棚,添草加料加水、打扫圈舍、清理粪便…… “牛饲料配比十分讲究,用多少草、加多少料,麸皮、石粉、食盐的比例是多少,都要精准计算。而且,针对牛的不同生长周期,还要不断调整。”米小红说得头头是道。她因为经常接受县政府派来的农技专家授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摸索,也成了半个养殖专家。 “以前不懂技术,可没少走弯路!”米小红说,早期,买回的牛种根本养不大,还经常遇到疫病;经过培训,从挑选品种、买牛种时观察四肢正不正,到定期邀请兽医到牛棚里做检疫,米小红不仅观念上有了科学意识,在实际操作层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在,乡亲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都会来咨询我。看来,技术学习不能停步,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解决更多养殖难题。”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重点开展万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万名贫困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和万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育工程,充分利用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能人等,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解决农业问题。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保军表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农业生产中曾遇到技术困境的不只有米小红;刻苦钻研的宋学琴,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 年,她和丈夫围着汾西县核桃丈村周边山坡,用了近两个月时间,嫁接了多株野生山桃,但夫妻俩发现挂果不正常。查资料、跑外地、问专家,宋学琴才知道其中缘由:“扁桃树属于异花授粉,有时两株‘不对眼’,栽一块也不能保证高产。”宋学琴说:“只好再去请教技术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宋学琴开始摸索不同品种的“排列组合”…… “那可是个吃苦营生”,宋学琴说,吕梁山沟壑纵横,山桃很多长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宋学琴就身上绑一个带子,另一头系在高处的树上,腰间别着镰刀“空中作业”,胳膊上、脸颊上,经常被划出一道道口子,但总算是挑选到了适合的品种。年,宋学琴夫妇又流转了亩土地,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在他们的鼓舞下,汾西县种植扁桃面积已达1.9万亩,带动越来越多人加入扁桃种植。 鼓励与支持:收获越来越多身份认可 “看到乡亲们因卖鱼而日渐富裕起来,我就觉得一切很值” 学了技术,但不懂经营,农业生产也很难做成规模。在家人支持下,年,包圆在德泽乡左水冲村委会鱼洞河边建起鱼塘。 不过,土著鱼养殖并不容易。一次处置不当,本想治病却损失了上万尾鱼苗;眼见鱼苗一天天变大,一场大雨冲毁水沟,没了源头活水的水塘含氧量急剧下降,其中一个塘的鱼苗几乎全都“翻塘”,看到眼前一幕,包圆腿都软了…… 一筹莫展之际,包圆遇到了养殖户李腾海。“能找到这些土著鱼本就不易,还繁育出了鱼苗,这年轻人,靠谱!”李腾海一听包圆的故事,立即决定出资金搞经营,包圆提供鱼苗和技术,不仅解了鱼塘之围,还更好保存了土著鱼的种质资源,带动周边发展起了十几户土著鱼养殖户。 现在,包圆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打开土著鱼的销路:把鱼拍得好看、讲好土著鱼的故事、开办 如今,在农田里奔波的高素质农民,正收获着越来越多社会认可与支持。乡亲们点赞:“带回技术的年轻人们,正给村子带来活力与希望”。各地区纷纷出台支持措施:山东面向全省全面推开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江苏昆山推出新型职业农民免费上大学的举措,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多所院校合作办学,帮助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学历,等等,不一而足。 去年,宋学琴领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资格证:(扁桃种植)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心里乐开了花。4月初,吕梁山里一簇簇粉色喜人,漫山遍野开着山桃花。宋学琴走在其中,脑中的思路愈发清晰:“首先是规模化,把产量提上来;其次是标准化,像种苹果那样,修剪、压枝、施肥、套袋,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流程……”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潘晓飞
编审王璐瑶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