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聚焦乡村振兴河西行系列报道
2023/6/24 来源:不详「本文来源:甘肃日报」
乡村振兴河西行系列报道(下)
宜居宜游推进乡村振兴
天祝县祁连镇依托冰沟河国家4A级景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甘曜毓
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武威、张掖、金昌等市不断加大投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村容村貌,保护乡情美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美丽乡村在河西大地不断涌现。
筑牢生态屏障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祁连山东端,是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和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蕴含生物多样性、维系河西商品粮基地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每年夏秋季节,很多省内外游客都会到天祝,观光旅游、休闲避暑,体验草原生活和民俗风情。“减少牲畜养殖的数量,把一半草原承包出去办‘牧家乐’,既增加了收入,又缓解了草场压力,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真是一举两得。”天祝县抓喜秀龙镇南泥沟村民道旦高兴地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天祝县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一点,在祁连镇马场滩村横路组生态文明示范村体现得尤为明显。
走进村落,让人眼前一亮,一排排民居整齐排列、一盏盏新式路灯昂然挺立、一排排文化墙图文并茂,处处散发着现代气息的田园式美丽乡村……祁连镇突出文化旅游育产业,依托冰沟河国家4A级景区带动能力优势,打造乡村旅游新模式,为村民新建民居,同时,旅游旺季发展民宿、农家乐搞经营,旅游淡季自住自用,实现“一房两能”,从而推动传统养殖业向乡村旅游业转变。
马场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延泽在这场转变中找准机遇,返乡创业,开农家乐,搞乡村游。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还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创收。李延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旅游火热让我们更加珍视生态保护。”
进入夏季,天祝县发布通知,严控人员进入保护区内开展露营、烧烤、探险、狩猎等活动。天祝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振兴乡村,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近年来,天祝县着力做强绿色产业,产业生态化走深走实。
扮靓农村底色
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金昌市金川区也在厚植乡村生态优势,围绕创建全国清洁村庄先进县(区)目标,以“干净、整洁、有序”和“两净一亮”为标准,坚持靶心不散、力度不减,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细的举措,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金川区实行“日常督导、月度评比、季度排名、年终考核”检查评比机制和“红黑榜”通报机制,督促镇村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龙寨村街巷长制、陈家沟村环境卫生保证金制度、新粮地村环境卫生整治包帮带制度、宁远村红黄绿区网格化管理制度等诸多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基本成熟,被各村借鉴推广,成为发动群众、奖先惩后的有力抓手,全区掀起了人居环境整治新热潮。
据统计,通过持续发力、多措并举,全区累计清运各类垃圾杂物2.2万余吨,清理沟渠.5公里,清理乱搭乱建处,各村全部建立长效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全域范围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和“院净、路净、观瞻敞亮”的目标基本实现。
按照“一户一策”原则,金川区采取差异化补助的方式,分类推进各村户厕改造提升。目前,全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到89.4%,基本实现应改尽改。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PPP项目,计划7月底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并投入试运营,建成后,农村污水顽疾将全面彻底解决。
建设美丽乡村
7月中旬,记者沿着张肃公路前行,来到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在七彩丹霞景区,道路北侧,一幢幢白墙灰瓦徽派风格的特色民居跃然眼前,流檐飞拱,小桥流水,一幅塞上江南的美丽画卷。这里是速展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这里是去年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主要取景地,这里美丽的乡村风光和风土人情也改变了外界对甘肃农村固有的刻板印象。
速展村以“美丽速展,秀色可餐”为设计理念,以百果文化为主题,建设美丽果林、百果美食大道、百果展馆、民宿休闲等项目,打造亲近自然、多彩怡人的游览体验观光特色街区。目前已经有30户村民把自家院子打造成民宿客栈,接待游客。
速展村还秉承“高品位打造、精细化建设、专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发展理念,在街区周边建设蔬菜基地、本土杂果采摘园、高标准智能日光温室,全力打造一个集新型社区、现代农业、田园休闲、客栈民宿、康养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示范点,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推进乡村旅游创新,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甘浚镇以速展村为中心村,联合沿线4个村,按照产业布局‘一盘棋’、经济发展‘齐步走’的思路,借助张肃公路乡村振兴示范带和丹霞大景区的区位优势,建成速展村特色街区示范项目1个,林果基地多亩、高效日光温室大棚多座,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带动旅游业和富民产业联动发展。”甘浚镇党委书记白福年介绍说。
在甘浚镇高家庄村,昔日散落分布的村庄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江南水乡风韵的农家小院,院内是一幢幢二到三层的楼房,各家各户,独门独院,美丽怡然。高家庄村五社村民妥培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家老房子拆迁款有12.6万元,新房子的价格14万元,以旧换新,他花了不到2万元。
在距离新房2公里之处,是高家庄村的养殖小区。记者看到,全村的牛羊被集中养殖在这里,进入养殖小区,各家各户的养殖区门前院后都栽植了果树和花草,房屋圈舍干净整洁。高家庄养殖小区建设项目于年6月开工建设,共分4个片区,占地面积共亩。养殖小区的建成,实现了“人畜分离”目标,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有效带动畜牧养殖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张掖市委常委、甘州区委书记葛永宏表示,甘州区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加快编制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真正以高质量规划引领乡村高质量建设。甘浚镇要坚持全域谋划、整体推进,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盘活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为深度融入丹霞大景区建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增添蓬勃生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伏润之范海瑞)
兴业带富提升乡村实力
金川区双湾镇营盘村种植的“金川红辣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伏润之
高泽军在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种植辣椒已经十多个年头,这些年,他经历了从“单打独斗”到连片规模经营、从出售鲜菜价格不稳定到产加销链条化经营的转变。
年损失在路上的一车辣椒让高泽军至今难忘。“那时候我们在地头收购鲜椒之后,用最快的速度运输到榆中县的冷库保存、出售,即便如此,新鲜辣椒在运输途中依然存在风险。年,我的一车辣椒就‘烂’到半路,血本无归。”
这让高泽军意识到,生鲜蔬菜行业中,单纯依靠收购运输不但成本高、风险大,而且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金川区加大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抓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2万亩,占耕地总确权面积的79.4%。成片的一望无际的农田让高泽军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他顺势成立了金昌天顺泽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亩耕地种植“金川红辣椒”。更换品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高泽军还引进辣椒酱初加工生产线,绝大多数辣椒成熟后将进行初加工,再出售到四川、重庆等地,大大提高辣椒的附加值。
如果还有剩余的辣椒,高泽军进行烘干处理后,出售到山东等地,真正做到“吃干榨尽”。
7月上旬,高泽军带着记者走在营盘村的田埂上,看着连片绿油油的辣椒,他喜不自胜:“1亩地的毛收入超过元,我还和周围的农户签订了亩的订单,保底价格每斤一块二,让辣椒产业带动周围乡亲们共同富裕。”
金川区农技中心主任杨述锋介绍,金川区大力实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引导合作社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这些合作社成为兴业带富的“火车头”。“以高泽军这个合作社为例,土地流转费每亩元,辣椒收获时一个工一天元的工酬,当地闲置劳动力全部消化都不够,还要从相邻县区招工。”
距离营盘村不远就是金川区粤港澳大湾区九个井蔬菜基地。由金川区引资广东从玉农业集团在金昌注册成立金从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年底在九个井村流转土地亩初步建成,后来不断扩大规模,对双湾镇九个井整村及周边农场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累计流转面积达到1.35万亩,建成了甘肃省内首个万亩绿色供港蔬菜基地。基地供港蔬菜产品如菜心、芥蓝、银丝王、芫荽、小白菜等,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年供应量在1.6万吨左右。
公司负责人陈名新表示,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全部采用高效喷灌节水技术、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无纺布覆盖、精量播种等技术生产,大幅降低了地膜、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的污染,形成了“绿色种植、加工包装、冷链储藏、集团销售”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获得了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备案证书和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荣誉农场认证。
杨述锋说,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的建成,极大提升了乡村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他举例说,基地每年有80多人固定务工,每人每个月工资元。除此之外,农忙时节计件务工每月工资超过元。“基地对周边的带动是全方位的,群众闲置的房屋被产业工人租住,每年租金多元,餐饮服务业在周边也逐渐兴起。”
金川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金川区近年来大力实施兴业带富工程,稳步提升乡村“实力”,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聚力打造菜草畜百亿级产业集群,把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推进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优质奶源供应基地、优质肉羊肉牛生产基地、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伏润之)
破“土”而出人才队伍壮大
风光怡人的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7月上旬,记者在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采访时遇到了周东。
周东现年36岁。他17岁外出打工,在一次高空作业时发生事故,失去了右臂。当地干部告诉记者,这个“独臂青年”现在是引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旭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周东一手培育起来的,说起创业发展的过程,他打开了话匣子。“我曾经干过服装生意,当时主要考虑找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年,我突然有了冲动,想要养牛。”周东说,张掖是农业大市,饲草料资源非常丰富,养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拿着自己的积蓄和银行贷款,他的养殖场成功开办起来。但是由于对市场不够了解,其后4年间,他的养殖场一直在亏损的边缘徘徊。
年,周东的机遇来了。在精准扶贫政策红利下,西门塔尔基础母牛的需求量大增。年至今,他的养殖场外调1.4万头基础母牛,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经过几年发展,旭东养殖农民合作社固定资产达万元,年出栏量2余头,年销售额达万元以上。周东告诉记者,自己的成功是国家政策扶持的结果,他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他所在的甘浚镇光明村有70多名残疾人,作为甘浚镇残联专职委员,周东免费教他们技术,帮助残疾人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如今,在他的帮助下,全村已有6名残疾人“自立门户”,自食其力。同时,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壮大,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吸收周边村社、乡镇农民在合作社就近就业。目前,合作社共带动周边农户户,吸纳就业达人左右。
张掖市立足盘活用好本土人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促使更多扎根在乡村、活跃在民间的“新农人”破“土”而出。张掖市充分整合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骨干人才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名。
今年“五一”前夕,张掖市委市政府隆重命名表彰面塑传承艺人等20名第三届“金张掖能工巧匠”,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力求打造一支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才队伍。
甘浚镇速展村村委会副主任孙培贤去年利用自己庭院打造了农家菜馆,主厨是他的儿子孙金成。孙培贤说,这些年,张掖丹霞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围绕乡村旅游,他很有信心把农家菜做得更好。孙金成原本在青海省打工,得知父亲的想法,辞去工作回乡创业,家里的农家菜馆目前已经步入正轨。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张掖市为此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改善农村人口结构,不断提高本土人才存量。
近年来,张掖市组建专家服务团,聚合市内外高校院所名专家人才,组建10个专家服务团,“零距离”指导产业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个,形成联动示范效应。深化人才引领推动规模经营,精心筛选个农民合作社,聚集人才要素,吸纳更多群众抱团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路子。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