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绿水绕的山间小镇,洪雅高庙古镇,烈士桥

2024/10/14 来源:不详

四川洪雅高庙镇秦汉时为严道县(荥经县)所辖,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唐宋属嘉州洪雅,明初洪武四年(年)始有“高庙”之称。高庙古镇位于洪雅县城以南56公里,东临峨眉山,西连玉屏山,南倚瓦屋山,北望川西平原。高庙古镇处于峨眉山西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4~16度,年降雨量毫米,森林覆盖率80%。可见,高庙镇是个海拔高差大,相对高度近米,森林茂密,降雨多,是个非常凉快的地方。为了体验这个山区小镇的特点,我亲自去高庙镇实地感受一下。7月20日中午,沿导航路线,我们从洪高路进入了高庙镇,到达停车场,就是上图中的中间这条路,到达高庙古镇的中间。停车场也只不过是在半山坡上稍宽一点的公路,停了车占了一半公路,公路挤得只剩一条车道,有去峨眉山和洪雅的公共汽车。在路边找了家小店吃了饭,就去找古镇。为了找高庙古镇还费了点周折,这实在是个低调的古镇,不仅公路上没有路标,很容易错过,到了古镇也不容易发现它,山高树密,根本看不到古镇。后来在下山途中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导游牌子。相传,高庙李姓初祖叫李清,是南宋时期一个从湖北入川任职的将军。李清解甲后,决定觅地归隐,带了一个姓张的伙夫和一个姓余的书僮,一路翻山越岭,天快黑时来到一处山坡,正要埋锅造饭,听得坡底山溪声传来,李清便唤书僮前往。不多时书僮回禀李清:此地山溪丰沛,鱼儿像柳叶一样多。李清想:这是个好地头呀。他决定不再他求了,就在这荒山野岭安了家。以后,经主仆三人一代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便有了这座藏卧于群山缓坡上的高庙古镇。李家和张家、余家在高庙是大姓,李家多财主,余家多知客司、张家多厨倌司,大有各承祖业的意味。我们先是往山上走,虽然下着雨,正遇上高庙镇三天一场的逢场天,很多村民来赶场,非常热闹。连台阶两边都摆满了菜摊。乡民翻山越岭而来,为了卖那么一点点小菜,在这样的下雨天,也是实在不易。上去后有个球场。从球场再上一段台阶,没想到上边却有一条长长的街道,宽阔平整。左边还有一个大农贸市场。转一圈没有看见古镇,经打听得知,古镇在山脚下,于是我们掉过头往山下走。从山上到山下,有时是阶梯,有时是水泥路,都特别陡,有地方坡度超过45度,向山下走了近千米,终于找到古镇。这一圈找下来,终于体会到高庙镇的山势陡峭,海拔落差巨大了。走完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平坦之处,便看见两边古色古香的房子,这便是古镇的上街禹王街,这条街的房子特别破烂,有的已坍塌,有的快要塌了,用塑料布遮着。高庙古镇整个镇西南高,东北低,房屋依山坡梯级分布,新街位于山上,古镇位于山脚,地势狭小,街道不宽,临河一边还建成吊脚楼。禹王街并不长,不到百米。从万寿宫的院子穿过去,左转就是横街万顺街,右转下一个台阶就是下街花源街。从高处看,整个古镇以万寿宫为中心,向两边展开,与万寿宫平行的两条街是禹王街和花源街,与它们垂直的是万顺街。全镇屋宇自半坡往下,呈梯级循坡建造,至坡底水岸止。缓缓往下看,古镇状如犁铧,又有说若龙头吸水,称古镇为“下山龙”。高庙古镇在清朝和民国时期非常繁华,这里是八方客商云集的场镇。高庙古镇上曾有万寿宫、禹王宫和五圣公戏楼等。禹王宫是当地药帮出资建造;万寿宫是江西会馆,是清朝客居高庙的熊、刘、黄三姓江西商人所建;五圣宫是由五省客商合建的会馆。三宫建造于清代,可见当时高庙镇的繁荣兴旺。这条保持了明清风貌的老街,全是穿木结构,完全没有商业化,街上居民说他们的房子已有几百年了,有的房子是明朝修建的,虽然有部分屋子歪斜得快倒了,里面还住着人,说是木头串架结构的,地震都不怕。万顺街口的石梯走下去,就是下街花源街。关于高庙古镇,还有个有趣的说法。高庙古镇的上街和下街与两端连接石梯通道形成一个“口”字,张河、李河夹持着古镇,烈士桥和桥楼子两架铁索桥与两河构成“火”字,从空中看一个“谷”字雅然天成。为什么高庙古镇能形成相当的规模?主要是因为有发达的商贸。首先,古镇周围山区山林特产十分丰富,明清以来,古镇一直是雅莲等药材及笋干、竹木、土纸的集散市场。那个时期,有不少外省商旅来此经商。那时候高庙赶集多以夜市为主,每当二、五、八逢场天,街市灯火辉煌,熙来攘往,一派繁荣盛景。曾有古诗句“满城星星照二峨”,便是对当时盛况的描写,其中二峨指二峨山,古镇北面,正对着二峨山。高庙古镇还有一个“五马归槽”说,即这里虽处山中,却有5条路与山外相通。发达的交通,也是古镇繁荣的原因之一。万寿宫向右下台阶,再向左转,就来到烈士桥。这座桥架在张河上,桥边有座石碑,记录着修烈士纪念馆的捐款者姓名。烈士桥对岸修了座吊脚楼,是纪念解放时剿匪战斗中,在此牺牲的七个烈士的纪念馆。烈士桥是一座铁索桥,横跨在张河上。从烈士桥上看张河上游,河中乱石杂陈,水流湍急,水声隆隆,如雷贯耳。放眼张河两岸,目之所极,所能看见的全是树林,河谷狭窄陡急,水势凶猛。人在桥上,感觉河谷中风也比较大,有点晃,好在烈士桥还比较坚固,行走其上,不是很担心。烈士纪念馆右边是一座纪念亭,经过纪念亭,前方就是花溪源。因为高庙古镇坐落在西南往东北倾斜的山脊上,两边峡谷形成的张河和李河在山脚处汇聚于王沱,汇流成花溪河,所以这个地方称作花溪源,古镇有一个景点“花溪源石刻”就是在这段河岸。这里的一块大石上写着“山绿水绕”四个大字。一眼望出去,山绿水绕就是高庙古镇的气质。丰沛的降水,孕育了这里山绿水绕的风景。对面看见的是李河,右边来的张河与李河在这里汇聚到一起,形成花溪河,向左流去,花溪河流到柳江古镇,有杨村河汇入,继续向北,流入青衣江。此地为花溪河之源,故又称花溪源。花溪河一路几十里南入青衣江,每到春天,花溪河山花烂漫,桃红柳绿,鸟雀欢唱,水流时急时缓,河水清澈,风景迷人。因为森林茂盛,大雨之后林中雨水汇成的小瀑布,溪水清澈,不带一分泥土色。路面积了很多水,需要非常小心地走。据说,夏天这里多数时间是在下雨,高庙的多雨湿润得到证明。这条小小溪流的清澈与旁边浑浊的河水形成巨大反差,让人看到保护天然林的重要性。沿着花溪河岸边,河滩上有许多大块巨石,上面有些刻字,因为涨水,人不敢靠近。只是在竹林缝隙中,隐约看到一些字迹,一半已淹没于水中。据说,石刻有一些名家字迹,现在也无法去考证了,有一点遗憾。同行的其它人看到这情况,都打道回府了,只剩下我们夫妻二人继续往前走。看标志,前方还有极乐寺和二峨山造像两处景点,时间仅是下午两点,不知到山上需要多少时间,于是我们继续走,过了一座桥,就进入松树林,光线一下就暗下来,路特别滑,这时候想到古镇上卖那种草鞋,因特别能防滑,穿上肯定好使。终于明白,古镇上为什么还有草鞋售卖,因为村民需要它。又走了十几分钟,只有鸟声蝉鸣,没有看见人,森林中东一座、西一座的坟,让人感到背脊发凉,老公还想继续走,到半山坡时路又特别陡,看到了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婆给山上背食物,向她打听,说还要走一个小时才到极乐寺,看着那么陡的石梯,于是痛快地放弃,掉头回古镇。原路回来,经过烈士桥,看到路标所指,外面还有一个地方叫桥楼子。于是,顺着所指方向去找桥楼子。穿过七弯八拐的房子间小巷,河边有条小路,来到李河上的一座小铁桥,这就是桥楼子。为什么这座桥会叫桥楼子?据说,以前这里是一座两层楼的风雨廊桥,是清朝时期高庙古镇上的大姓李家出资兴建的,桥约4米宽、50米长,桥有两层,桥面距桥顶10多米高,异常气派,当地人称它桥楼子。如今,桥楼不在,铁索桥都破破烂烂,桥头有块牌子上写着,禁止三人以上同时过桥。在花溪源那一边可以远看桥楼子,铁桥仿佛弱不襟风,虽然礅子长满了草和小树,却显得很坚固。桥楼子的河中间那一个礅子,看起来像天然石礅,石礅稳稳扎在河中,抵御着洪水的冲击。桥楼子索桥很简陋,中间只是一块宽约30公分的薄钢板,被踩得发光,有的地方已锈蚀穿孔,一脚踏上去,不仅钢板会响,整个桥也在晃悠,看着脚下滚滚洪水,过桥需要有些胆量,有点担心桥会不会突然就断了。这时,几个当地人非常快地从桥上走过,虽然桥震得哗啦哗啦响,他们似乎并不担心,习以为常的样子。你看到当地人的穿着,就能想到这里有多凉快,很多人都要穿两件衣服,最高也就二十几度,夏天,是个适合避暑的地方。虽然镇上居民推荐去河里玩漂流,我们也是不适合,折腾不动了,于是回客栈休息。晚饭后想上山看日落,穿过新街,爬上这个梯子,就是山上的大公路“峨洪路”。感觉高庙古镇这山真是高峻,从谷底到这里已爬了千多米的高度,可以看见,山顶还在云雾之中,难以到达。古镇周围群山围绕,云雾缥缈,青峰翠绿,仙气飘飘,溪谷深豁,山路盘旋,新镇古镇,山上山下,熙来攘往。来到高庙镇中心小学旁边,一片醉蝶花开得好艳丽。山上却是开阔平坦,不似山下的狭窄陡峭。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拍日落位置。一片房屋那边,有线如蛛网,于是放弃了拍日落,就此返回。我想,若是在不涨洪水的季节,花溪源一定清澈如镜,张河、李河与花溪河围绕的高庙古镇,才是真正的“山绿水绕”,花溪源石刻也会浮出水面,绿水青山的高庙古镇,应该会更美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