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志丨腊八节河西走廊腊八火掌上兰州

2023/3/19 来源:不详

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

腊八节:河西走廊腊八火

“小孩小孩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到了腊八,离过年就很近了,也就意味着拉开迎接春天的大幕。在陇原各地,过了腊八节,人们就忙碌了起来,打扫卫生,置办年货,祭祀祖先……基本上进入过年倒计时。

腊八节在我国民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天,人们用各种方式,迎接春天的到来。在河西走廊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非常奇特的腊八习俗。在这天晚上,人们用一堆熊熊的腊八火,载歌载舞,迎接春天的到来。

欧阳修

腊八粥还是顿忆苦思甜饭

过了腊八,吃了糊涂饭,便开始糊里糊涂过年了。腊八节的标准配置是腊八饭或腊八粥。这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

“腊八”的起源非常早,和腊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腊”,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腊祭为腊日。每逢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活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沉淀,最后就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腊八习俗。

在甘肃各地,不同的地理单元,有着不同的腊八节风俗,熬腊八粥,吃腊八粥,则是各地腊八节的规定动作。

腊八粥由来比较早。宋代不仅熬腊八粥,更给腊八粥赋予各种希冀。那时,腊八粥的用料也远远超出八种,人们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煮成粥。然后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大概就是要在熬好的腊八粥中,放入各种果仁。看看,这么多主料辅料,熬制出来的腊八粥,不用说也香得很。

宋代还流传着欧阳修夫人,借腊八粥劝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金榜题名后,做了大官,携妻赴任。妻子怕他做了高官,忘了根本,不会为穷人说话,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为他煮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以示不忘过去的苦日子。显然,腊八粥还是一顿忆苦思甜的饭。其实,腊八习俗自古延续,到了宋元时期,才融合佛教的内容,确定在腊月初八。

甘肃河西走廊的腊八习俗,也保存着大量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子。在河西走廊东端的一些地方,流行的腊八饭、腊八火的民俗就非常独特。

河西走廊的腊八火

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一个保留着古老民俗的地域。至今,河西走廊的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许多与众不同的习俗。其中,腊八节的腊八饭、腊八火就是其中之一。

河西走廊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的通道,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约数公里至多公里不等,平均海拔0-米,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又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这里是绿洲丝绸之路的精华地段。在长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南北文化的交融中,河西走廊的许多民俗,也带有多元文化的色彩。

腊八火

每到腊八节,在河西走廊东端的一些地方,都要燃起腊八火。这是独具河西走廊特色的腊八仪式。

这种习俗,主要流传在河西走廊东端的千年古镇——大靖镇等地。大靖历史上曾是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汉武帝在此设立汉“朴环”县,明清以来,这里商贸非常兴盛,蒙语称扒里扒沙,为集市之意。明万历年间,甘肃巡抚田乐、总兵达云等集兵万人,发动松山之战,打败蒙古阿赤兔收复此地,取安定统一之意改为“大靖”。

明清以来,这里商贸兴盛。陕西、山西一带的商人有“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之说。在这一带,最主要的腊八习俗,就是天亮吃腊八饭,天黑燃腊八火。

腊八火,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篝火。这是一个村子或几个村子的联合行动。以前,一般从腊八的中午就开始筹备了。牵头出面者,往往是村里的热心人。他们挨家挨户收集煤块、蜂窝煤以及木柴等等,集中拉到打麦场或十字路口等村里的公众活动场所,搭建起一个高高的煤塔。煤塔最底层是一圈砖头,中间放上木柴,外面是一圈或者几圈煤砖煤块之类的燃料。

下午,五点多钟,煤塔搭建好了。点燃木柴,慢慢引燃煤块。等到晚上的时候,腊八火就熊熊燃烧起来了。

天黑了,腊八火烧旺了,村里的人们都出来烤火了。此时,河西走廊正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但是熊熊篝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这个活动和古老火祭习俗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这是融合农耕和游牧民族的习俗,带着古老火祭仪式的影子。

这一夜,乡亲们围着篝火,聊天,唱歌,跳舞,度过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期待着春天的来临。

少不了的腊八饭

腊八节,自然少不了腊八节美食。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人们按照当地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制作出不同的腊八食品,这就是腊八饭。

在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腊八饭讲究要“早”,要在腊八当天出太阳之前吃饭。他们的腊八饭也别具特色。

扁豆子

腊八饭所选用的食材,都来自于当地,主料是河西走廊出产的一种扁豆。这种扁豆,色泽淡灰色,一般在腊八前一日就泡好,或者在干锅中炒一下,扁豆就会变得易于煮烂。

扁豆子煮好后,按照人们的喜好,分为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下面片,当地民间俗称旗花面,为菱形状的面片。等面片煮熟时,放入盐、少许味精、韭菜、香菜。此时,扁豆面在绿色点缀下,香味渐渐四溢。不过,还没有到最香的时候。最后一步,主妇们将即将成熟的扁豆面搅匀,在锅里撒入葱花、花椒,然后,用一勺热油一淋,就听“刺啦”一声,热油炝出葱花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扁豆面

这就是当地扁豆面。还有一种不放面片的,名叫糊涂饭,这种饭要放入提前炸好的麻花。

自然吃腊八饭要早。许多人童年的记忆中都是裹着被子吃腊八饭的。吃饭的时候,不仅家人要吃,还要在柱子、门楣等处涂抹一下,以示喜庆,还为祭祀各处神灵。

最后,还要留一点饭,拌上喂牲口的草料,然后冻起来,放到腊月二十三,给牲口吃。据说,牲口吃了这样的草料,就会强壮有力,都不会咳嗽。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开启了迎接春天的大幕。

(撰文/王文元图/资料图片)

历史眼

榆中“黄猴洞”的由来

黄猴洞

在榆中县小康营至新营乡之间,有一条幽深狭长的峡谷,名叫龛谷峡,全长十五公里。在龛谷峡里,有一处名叫“黄猴洞”的名胜。黄猴洞不大,洞外有宋代摩崖石刻:“齐获睹经略少保恩公墨迹,俾工刻石,以传不朽”,落款为“政和戊戌六月十五,门生修武郎权知兰州龛谷寨向齐上石”,石刻简约记述了“黄猴洞”三字的来历,是出自北宋政和八年六月,经略齐获睹所刊刻。

可以看出,黄猴洞在宋代便已成为龛谷一景,就连当地各级官员都慕名前来。

黄猴洞之所以成为榆中颇具声名的景观,与至今依然在当地老百姓中耳熟能详的一则传说故事有很大的关系。

据说,东晋时期,山上的石洞里,住着一只黄毛猴。黄毛猴生性凶悍,时常出没伤及行人,成为当地一大祸患,百姓苦不堪言,便从崆峒山请来一位高僧,在洞口施法三天,移来巨石,将祸害百姓的黄毛猴封在石洞之中。

后来还发生了一个故事。据说黄毛猴被囚禁在洞中半夜悲鸣不已,惊动了石洞附近驻守石堡山的一位军士。这位军士名叫枹尔罕,是一名西秦士兵。

循着黄毛猴的悲鸣声,军士枹尔罕沿着石堡山东面裂开的石隙,来到洞口前,发现了奄奄一息的黄毛猴。见黄毛猴骨瘦如柴,两眼无光,气若游丝。枹尔罕心中大为不忍,将随身带的干粮和水送进洞里喂它,黄毛猴这才渐渐有了点精神。

过了几天,枹尔罕巡山时,逮了一只野兔,趁人没注意,偷偷丢进了黄毛猴所在的石洞里。黄毛猴恢复了体力,但出不了洞,枹尔罕想,自己喂养也不是个长久之事,不如移开洞口的石头,放了那只黄毛猴。

不巧,枹尔罕的这一举动,被一个放牛的牛倌发现了,牛倌因为曾被那只黄毛猴咬伤过,一直怀恨在心,就找到西秦国王,告发了军士枹尔罕私放“妖猴”。枹尔罕受到处罚,被吊在山崖上,以儆效尤。黄毛猴发现后,三跃两蹿,攀上石崖,救了军士枹尔罕。

枹尔罕获救后,来到马啣山西麓的一个山庄,隐姓埋名,扎根当地,结婚生子。

现在,马啣山下的马坡、银山一带,每逢春节跳社火,筒子鼓手的打扮,都是长袍马靴,腰际间配有刀盒子,头顶上的平底圆帽,有红缨穗垂下,典型的鲜卑族服饰,就是当年西秦军队流传下来的。

这就是“黄猴洞”名称的由来。

撰文/黄建强

图/资料图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