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青山绿水织锦绣,城乡蝶变满目新
2023/5/3 来源:不详原标题——
青山绿水织锦绣城乡蝶变满目新
绿色,成为榆中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产业兴旺、美景如画、设施完善、卫生整洁……十年美丽蝶变让榆中满目清新。如今,行走在兴隆山大道两侧,米范围内已完全实现了绿化,20米宽的景观绿化带和80米宽的生态苗景造林沁人心脾。近年来,榆中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林地面积增加到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1.18%,北部山区生态逐年好转,南部山区植被愈发茂盛。
金牛广场成为绿色榆中的标志性建筑
生态治理的雷霆攻势一波接着一波,生态文明的建设热潮一浪盖过一浪。绿色,正成为榆中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为大地播撒绿意,厚植发展底色
秋日,沿着榆中县鸡冠子梁蛇形山径蜿蜒向前。极目远眺,群山叠翠,雾色缥缈,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壁画垂挂天际。
走进贡井林场,林场工作人员正在抢抓墒情,开展秋季植树造林。“入秋以来下了几场雨,下得及时、下得好。”贡井林场场长火彦君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过去的10年来,榆中县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五大重点工程建设。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一定成绩,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榆中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8.93万亩,全县1.68万农户6.91万农民直接从中得到了实惠,特别是北山每年基本上以5万亩的速度在递增,局部生态及小气候改善已初见成效,到年,全县绿化造林面积达到万亩,建成了全国林业生态示范县。
特别是近5年来,榆中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时机,牢牢把握“绿色机遇”,坚决担好“绿色使命”,按照“整山系整流域推进、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突出成片规模效益”的造林原则,完成了“三北”防护林5.7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4.15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生态修复、森林植被恢复3.42万亩,使得区域性荒漠化趋势得以改善。区域造林绿化约2.62万亩,用“增绿”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持续增强绿色底蕴,栽植侧柏、云杉、紫叶稠李等苗木万株,完成白虎山、青龙岭两个片区造林1.23万亩,打造群众生态宜居生活环境。
林长河长共联动,提升管护质效
秋分已过,一场秋雪并没有缓解干燥的气候。在忙碌又井然有序的秋耕中,榆中县各村广播正一遍又一遍的播放森林防火条例,林长们也开始了忙碌的护林巡逻。
在榆中县马坡乡风水岭梁,当地护林员正在用割草机、铁锹等工具对林区灌木杂草进行清理,不一会儿,一条5米多宽的防火隔离带逐渐成形,同时对隔离带外围林间灌木、杂草等林下可燃物进行清理。
榆中县金崖镇将每周星期五下午设为护河日,组织各级河长和志愿者常态化治理苑川河生态环境,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抵制乱扔垃圾污染河流的不文明行为,增强群众对苑川河保护的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营造爱河护河的良好氛围,营造“河畅、岸绿、景美”的苑川河生态环境。
不仅如此,过去的10年里,榆中县持续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完成兴隆山自然保护区8个采矿点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加大重点流域生态治理,推进苑川河生态修复,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强化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整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个;优化水资源分配格局,全力保障兴隆山、白虎山、苑川河流域生态供水,打造绿色生态廊道;稳步实施黄河支流苑川河生态治理(一期)、生态湿地建设、苑川河生态注水等重点项目,累计生态注水余万方,黄河流域榆中段水质稳定达标。
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防灭结合”方针,榆中县靠实压紧巡查监管责任,常态化开展实地巡查工作,真正把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头、人头,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群众享生态福利,推进乡村振兴
让乡野田间放慢时光,在窑洞民宿感受独特的居住体验,在山顶院落和亲朋好友畅享欢聚,在非遗小巷体验文化的传承……“耕”上田园景观、“种”出农闲时光、“建”起黄河美宿、“乐”享乡野生活,榆中县围绕“浪榆中赏美景”这一主题,探索出了乡村旅游休闲发展“榆中模式”。
移步榆中县马坡乡张家寺村,放眼望去,蓝天之下绿野之上动物在悠闲觅食,潺潺的河水边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绽放,水清岸绿河畅的景观令人心旷神怡。位于河道侧边的源生农家乐,工作人员在忙碌地招呼着三五成群的游客。
“现在的张家寺村像个大花园,生态好,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群众的生活更富裕了。”张家寺村党支部书记赵彩霞介绍道。
榆中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明显的区位优势,探索出了乡村旅游发展“榆中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生态优先绿色引领,大美榆中阔步前行。榆中县以全域美丽动人的生态环境营造近悦远来区域竞争力,让“千年古县”迸发新活力。
总策划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杨贵智
特约记者张永琰彭昱文/图
本期编辑丨宗成贤
本期审核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总值班丨汪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