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致敬我和医院,有个约定
2024/10/10 来源:不详年4月10日,经过14天的集中隔离,医院的两位援鄂护士,在警车的开道下,从市区返回县城。那日,大雪突然纷飞,路两旁的人,冻得直跺脚。不似市区敲锣打鼓,人们在八一广场夹道相迎的热闹场面。县城道路两侧,医院职工和零星的民众,列队相迎英雄归家。大雪落下,竟平添一丝凄清。市区的场面我想,一定是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民众并不知道,这样一个寒冷的早晨,会有英雄回家。付出和回报成正比昨天,县医院举办了一场护士节活动,两位英雄又被请上台,接受县城书店的购书卡、超市的购物卡、还有一家家具店,送两位英雄一座高级马桶……4月10日,归来那日。县委书记给两位护士也各颁发了1万元奖金。从回来的第一天起,两位英雄,实则真没太多休息的时间。据说,抗疫宣传、前线故事分享,各式各样的活动……已经排到了国庆。她们,俨然成为我们这个小小县城的“明星”。我有些羡慕了,或者说,确实很多人都在羡慕。两位护士在抗疫期间,收获了国家相应的补贴、回来后,甚至有传言,一位将获得升职,另一位将从劳动聘用制得以转正入编。加上数不清的荣耀和各种活动,难免让人眼红。有些人,甚至开始后悔,没报名前往武汉。但是,再一想,她们收获的这些,全部值得,甚至应该,收获更多。她们是在年2月9日,启程前往武汉的。正是全国疫情、武汉疫情最危急的时刻。两位护士裹着紧紧的羽绒服,真有种壮士出征人未还的悲壮。“别人都是回家,两位柔弱的女子却要逆行”。谈起出征的这一幕,直到现在,妈妈都忍不住拭泪。医院,整整47天。在最紧要的关头,在最危险的前线,她们的家人、孩子是何等的担忧和思念呀~鲜花和掌声,就尽情地献给她们吧!我家有护士说起来,我医院的一名医生。他性格犀利泼辣,但医术精湛。幼时,每年寒假,我外公姥姥都住我家。那时,已经退休的外公,总会睡到日上三竿。但来我家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外公是个厉害角色,没人敢叫醒他,看病的人倒也不急,坐我家沙发上,等一俩小时,姥姥偶尔和他们搭几句话。终于醒来的外公,只简单“望闻问切”,拿听诊器上下试探一番,就好似明白了一切。拿张纸来,写下密密麻麻,乱七八糟的一手我看不懂的好字。长大方知,那是治病的方子,既便宜又有效。受外公影响,我妈,我小姨,早医院的两位护士。两姐妹性格相反,一个泼辣真挚,一个心重善良。从小一起玩的表姐,是二舅家的女儿,去西安发展后,也成为一名护士。那么,5.12国际护士节,我们家就有三位护士,值得被祝福。妈妈的护士生涯03年,非典肆虐帝都,山西,也是重灾区。县城医院,被临时修改成接收发热病人的隔离点。医院的阿姨,在那一干,就是三个月。非典“神秘”消失后,我才见到很久没见到的妈妈。我只记得,那时,要每天报体温,只记得那是一个很长的假期,却不记得我当时是否思念妈妈,也不记得我们父子俩是如何“苟活”数月的。妈妈回家后,我和爸爸问她害怕不,她好像说的是:“不怕!”。妈妈年轻时很优秀,文采一流,这个以后再说。工作上,也是一丝不苟,07年,我和爸爸坐县城大礼堂高高的座位上,我使劲张望,怎么也看不见妈妈。最后颁奖环节,才终于看见妈妈站在了舞台中央,拿到了护士节的“十佳护士”奖杯。妈妈回来告诉我们,她没想到她的票数是最多的,她是第一名。那几年,妈妈还早早当上了外科护士长,她还登台表演媒婆一角,据说,现场效果极佳。不过,妈妈心重,护士长操心的事情太多,加之此前长久的日夜倒班,也让妈妈的身体不似年轻时健壮。身心的双重压力,导致妈妈决定,和院长请辞,不再担任护士长。后来,一家人还开玩笑:别人都是找院长想当护士长,我妈倒好,是找院长求着不要再当护士长了。再之后,妈妈在手术室又做了一阵子,身体依旧吃不消,现在干脆脱离了临床,去医院档案科工作,这倒对妈妈一个不错的选择。医院的[约会]正因为外公和妈妈是医护人员,医院有不解之缘。妈妈经常不得不带着我上班。小孩子好奇,啥都想摸摸碰碰,妈妈每次都疾言厉色,医院的东西。不只是墙壁座椅,就连他们的病例单、水笔都不能碰,妈妈说:“全是细菌”!我很喜欢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陈冲饰演护士的这幕,屡屡让我想起,跟着妈妈上班的我,抬头一望所看到的样子。妈妈穿着白大褂,带着口罩,双目紧张专注地拿着针管抽药水,忙得走来走去。还有上夜班的时候,妈妈带着自己家的床单,让我睡去。她可能随后睡去,也可能一整晚都没睡……妈妈一直是个胆小的女孩,凌晨两三点突然要上班,只好叫醒我爸送她去。第二天回来才告诉我,他们半夜出去了,就怕吵醒我,担心我害怕。还说,凌晨三点的路上,只有一位拾荒的老奶奶,看着心疼又感慨……这么多年过去,姥姥外公已经去世,医院变化也非常大了,只有这颗树,还一直留着。专医院的走廊昏暗可怕,两侧油绿的墙壁,总散发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道。大人走来走去,独留我在原地打转。我曾亲眼看到早医院楼下,逝者亲属意欲讹诈,哭声震天,纷飞的符纸,在夜色的火光中摇摇晃晃飘到天上。妈妈推着我赶紧走开……我也曾听闻,哪位医生喝醉了酒,上了手术台,本该切开病人的左腹部,却硬生生将人家的右腹部切了开来……我还曾自己上过手术台,小时候有阵子咳嗽不停,县医院一查,只记得悠长走廊里妈妈在轻声落泪。去太原,省二院住了十几天院,做了手术。看《人间世》的时候,我就在想,纪录片里的那些医生和孩子的“友谊”,是否就像我和当时陪伴诊疗我的医生之间的关系。痊愈,返乡。爸妈说是个泡,扎破了还是拿出来了。前些日子,我郑重询问,那时候到底是得的什么病,老爸才说,叫右后侧纵膈囊肿。医院的恐惧从未减少。大三分手后,有段时间又咳嗽,腹股沟也觉得长了东西,医院看病,结果毛事没有,属于没病找病。反倒印象深刻的是,榆中县医生向百姓问诊,阳光照进房间。我想起了外公问诊的场面,那是一种简单友好的医患之间的纯粹交流,生动有趣,还带有几分谦卑。未来何方再后来,陪同学去兰大二院看病,医院。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早就不是幽暗的走廊,但给人一种窒息感,有种生命脆弱流逝或遭受“虐待”的悲伤。缴费窗口,一个90后文静美女护士,不依不饶地,和窗外缴费的一个男子吵架。言语愈发不堪,男子表示,若不是带着孩子,就要打女护士,女护士在窗内,倒并不害怕,继续硬杠。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医患矛盾。再后来,去了上海,医院更绝了。和迪士尼一样,排队俩小时,看病3分钟。但上海毕竟医疗水平高,医生的上海话也都蛮幽默有趣,可自动脑补《派出所的故事》里小马哥的声音。只是,这种科学化、流程化的看病过程,显得十分“例行公事”,病人与医生有效的交流空间,实际上被挤占殆尽。长久的等待和医生病患间的氛围,突然让我很怀念,外公在家问诊的那种,人情风味。最近,医院医生被杀,医院陶医生被砍等事件,继续揭露医患矛盾的尖锐。在事关生命的情境里,人们的情绪很容易累积,爆发的火光,在一瞬间就可以被轻易点燃。但绝大多数时候,透过医患矛盾的背后,我们看到的,首先应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医生想要救死扶伤,病患想要延续生命,仅此而已。前阵子武汉疫情危急,妈妈回忆,03年她们隔离点收治了一位年轻女性。那阵子,整个二楼病区,只有那女性一位病人。妈妈和阿姨们在一楼工作,除了输液和例行检查,没事并不会去看她。那时没抖音,手机也不能玩,一个又一个的清晨日暮,不知她是如何挨过的。国际护士节,是为了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它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其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共情,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