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精会神奋斗追赶丨榆中县搭上绿色直
2022/8/6 来源:不详初秋时节,临登马啣山顶,倍感凉爽。极目东望,兴隆林海绵延,远处的榆中盆地连同阡陌层染的美丽村庄尽收眼底!脚下格桑花点辍在冻土丘中,偌大的高原"地毯"上,成群的高原牦牛悠闲地啃着草,10多匹马儿嘶鸣着,向山坳里跑去……这一刻,令人好不惬意!
如此时再移步兴隆山,放眼县城,南河犹如玉带环绕,水面澄净、波光粼粼;兴隆山大道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竞相绽放,行走其间,让人心旷神怡……
这一幕幕赏心悦目的美景,无不凝聚着榆中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多年来,榆中县以"生态先行,突出绿色"的总要求,坚持"整山系整流域推进、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突出成片规模效益"的原则,形成了"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含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面山绿化等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助推造林绿化搭上"直通车",实现"新成效"。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植树造林,荒漠化土地得以改善
榆中县实行"以水定林,林跟水走,提质增效,稳步推进"项目绿化模式,目前已完成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造林项目5.4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4.15万亩、森林植被恢复工程1.76万亩、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项目1.66万亩、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0.8万亩、面山绿化项目1.27万亩,建立县级机关干部义务植树基地6处,全县林地面积达到88.95万亩,全力促进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改善。
其中在被誉为"陇上塞罕坝"的榆中县贡井林场,广大林业工作者以大地为纸、青松为笔、汗水为墨,一棵接一棵地把林木牢牢地钉在贫瘠的土壤之中,克服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等重重困难,以超乎想象的牺牲精神和苦干实干的意志,累计造林12.9万亩,书写了一段绿色传奇。
以重点区域为关键,强化动植物管理,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山披绿衣岩羊结队、金钱豹打卡来约会!从年以来,榆中县夏官营镇郝家湾村白条湾社山坡上惊现野生岩羊群跑情景!金钱豹"光临"贡井林场!"我们白条湾是北山浅山地带,以前从未见过成群的岩羊来这里!它们现突然出现在这里,很让人吃惊!不会是前段时间出现在贡井林场金钱豹赶过来的吧!"白条湾放羊的老张告诉记者,现在生态好了,岩羊比以前多了,但成群结队出现在离村庄不远的山上几乎没见到过。据了解,10多年前北山区域岩羊尚不足只,现在根据专家监测,岩羊数量超过了只!这充分说明了生态榆中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贡井林场职工白取明是年来到贡井林场的,至今干了40多年了,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北山地区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越来越多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现在巡山时经常能看到成群的岩羊、野鸡等,去年红外线相机还记录豹子在贡井林场活动的身影,如今这里已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据统计,榆中县目前有昆虫种,蜘蛛87种,脊椎动物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动物14种,马麝数量达到只以上,岩羊只以上。属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3种,国内特有5种,切实将科学和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落实落细。
以夯压责任为重点,强化因地制宜,管护机制稳步健全
多年来,榆中县以加强栽植、灌溉、抚育、防病、防火等四季管护工作为主抓手,大力发展侧柏、云杉、樟子松、紫叶稠李、榆树、山杏、柠条等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宜造则造、宜封则封、综合治理。同时,选聘各类护林员名,对全县林地进行网格化保护,做到林有人造、山有人管、责有人担,造一片成一片,切实助力"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美丽新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和新时代榆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贡井林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林场现在有多名造林工人,大多数都是参与造林10年以上的老工人。他们依旧像第一代造林人一样,早上4:30起床吃过饭后,5:00准时背着馒头上山造林,直到下午5:00才下山,几乎没有过休息日。近六十年来,经过两代人的努力,造林区域已拓展到贡井、中连川、清水、夏官营、金崖等乡村,总面积12.9万亩,造林面积5.9万亩。目前已形成了天池峡柠条场、北山水保站为两翼的生态长廊,成为榆中县最大的人工生态工程,改善了周边20公里范围的局部气候,成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典范。
另外,榆中县着眼积极协同,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初步形成了检测体系,将北纬35°57′以北地区纳入荒漠化监测范围,同时设置23个样地。设立3处林业有害生物国家级黄斑星天牛测报点,48个常规监测点,68个固定标准地,为榆中县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和监测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榆中县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生态县林业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南北两山绿化五大重点工程建设。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一定成绩,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榆中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8.93万亩,全县1.68万农户6.91万人农民直接从中得到了实惠,特别是北山贡井林场每年基本上以5万亩的速度在递增,局部生态及小气候改善已初成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贵智文/图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胡淼山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