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为陇原大地拔穷根甘肃用科
2022/10/22 来源:不详白癜风资深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1698.html
新华社兰州12月8日电题:科技扶贫为陇原大地“拔穷根”——甘肃用科技为脱贫攻坚赋能蹲点调研
新华社记者朱国圣、张文静、文静
科技,正在为甘肃省脱贫攻坚赋能,点燃乡村振兴“火种”。近年来,甘肃省通过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解决了企业和群众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牵头打样”。
(小标题)东西协作延长产业发展“生命线”
高原夏菜,是兰州市榆中县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然而,蔬菜保鲜难,只能就近销售,这让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犯了难。
年,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带给企业希望。在对口帮扶榆中县的过程中,天津市将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研发的“小冰柜”气调箱推荐给企业。气调箱可以在运输过程中根据微环境变化,调整温度,保鲜蔬菜。
有了气调箱,年,这家企业的精品蔬菜头一次走出国门,销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棵优质西兰花可以卖至20元。公司副总经理王刚说:“科技扶贫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提升了企业带富能力。当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科技扶贫,引导受援地农产品以质取胜,不断增添脱贫后劲。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出产的紫斑牡丹闻名全国。紫斑牡丹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等指标含量高。但囿于技术,开发尚浅。
年,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的“茶博士们”来到临夏州,尝试将紫斑牡丹的独特香味融入安吉白茶,研制出牡丹花蕊茶、牡丹花瓣茶等高附加值产品。
临夏州农科院院长李建国表示,科技支撑解决了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问题,开拓出新的脱贫路。
在定西市,借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东风”,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建了食用菌联合实验室,由后者提供食用菌品种及菌种保存和扩接技术等指导。“我们现在有能力向本地企业提供优质食用菌品种,避免花大钱走弯路。”定西市农科院副研究员谢淑琴表示。
从投资金、给技术到教人才,从单向帮扶到双向互动,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正为陇原大地“拔穷根”。
(小标题)播撒果实“果状元们”把科技送到农民心坎里
科技扶贫,少不了一批奔波在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
“果状元”高庆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的林业高级工程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已为唐汪镇张家村提供了10余年的技术服务。
唐汪镇的杏树种植虽历史悠久,但果农管理粗放,杏子产量不稳定,虫害严重,一度有村民砍树烧柴。
高庆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最终找到了虫害防治“杀手锏”。他借用两名村民的6亩果园做试验,替换使用无公害农药,精准掌控用药时间。
精心照料后,果树丰产了,果农纷纷前来请教。就这样,高庆将“药方”挂在果树上,收获了一批“粉丝”。
当地杏树树龄久,枝干高,果农不慎摔伤的事时有发生。高庆探索了矮化密植技术和舌接法苗木嫁接技术。如今,产量高、品质优的小杏树成了村民青睐的“致富树”。
说给大家看,不如做给大家看。这样的人还有“马科技”。他是来自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特派员马述海。
年,福建人郑龙荣在天祝搞双孢菇种植。结果,连续的雨夹雪天气压坏了大棚,50多万元的投资打了水漂。
绝望时,马述海鼓励他重新振作、改种香菇,并及时上报单位,争取资金和建材等方面的支持。那时,香菇市场前景更好,而天祝没有人种香菇。
两人埋头苦干,从省里找专家,从天津引来母种,开始小规模试种。两年后,他们成功了。目前,当地香菇种植形成规模。郑龙荣的企业带动了多户种植户,棚均年收入2万至3万元。
(小标题)资源下沉科技扶贫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年,甘肃共争取东部4市科技援甘项目约万元。甘肃省科技厅还创新工作机制,设立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万元,与天津、厦门、青岛和福州4市科技管理部门建立了“受援地提需求、援助方调研考察、东西双方合力支持”的合作模式,重点支持甘肃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集成示范。
甘肃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芳说:“东部有技术,西部有资源,东西联动实现了科技成果与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和优势互补。”
科技不仅帮扶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也让本土人才持续收获成长。
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今年投入万元研发经费,和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合作,用于冻干蔬菜加工研究。王刚说,天津的技术既能保留蔬菜营养成分,还能维持蔬菜原状。新产品上市后将有效延长企业产业链。
随着合作深入,王刚还学会了“抬头看市场”的经营理念。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流动的“土专家”手把手地“把脉支招”,也带动培养了一批种植大王、养殖能手。
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史百战介绍,目前,全省实现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1万名左右的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一线,打通了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补齐脱贫短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