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说文物之三明肃王墓探秘二澎
2023/3/22 来源:不详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曹雪芹《好了歌》
上期说到22年前去明肃王墓时的见闻。年3月11日,正值阳春时节,恰逢春风和煦,我和两位同事驱车前往明肃王墓,同行的还有榆中县博物馆的岳锋老师。
我们先来到黄家庄村委会,担任村委会副书记的年轻人张旭早已经在等我们。他非常爽快地带着我们向村北边的肃王墓款款而行。
一、今日变化
黄家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文化遗迹遗存非常多,其中就有俗称“甘肃十三陵”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明肃王墓群,其他有来紫堡、官渠、平顶峰、卧龙川烽火台等遗址,还有萃灵寺、天王殿、禹佛庙、白马庙、娘娘庙,以及黄氏祠堂、谈氏祠堂、邸氏祠堂等古建筑群,村中还有一颗明代种植的大槐树存活至今,距今将近多年!真是步步遗迹、处处遗址。
今天的黄家庄村今非昔比,阔气大方的村委会办公楼就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早已经不是当年的旧村庄。顺着水泥铺就的道路向北行走将近1里路,我们来到了肃王墓所在地。一个高大的牌坊伫立在眼前,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明肃王墓。打开牌坊下的铁栅门,一条小路一直通到山底,左边是类似预留进行活动的场地,右边是树林,树林再往上就是墓地区域。只有墓地区域,还是原来的样子,变化不大。
二、墓地分布
沿着土路一直往北,就到了1号墓地,这是首位肃王朱楧的墓地,其他墓地在它两边依次排开。
据文献记载,明肃王共十二王:庄王朱楧(1号墓)、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錝、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7号墓)、安王朱弼柿、宪王朱绅尧、懿王朱缙、王朱识鋐。此十二位肃王除安王朱弼柿、宪王朱绅尧葬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圃子湾和周家山外,其余十位肃王均葬于金崖镇肃王墓地(另有宪王绅尧之妻薛夫人墓合计十一冢)。肃王墓地位于金崖镇黄家庄村,背依平顶峰,面向宛川河,地形呈北高南低的坡地或台地。所有墓葬沿自然山势呈东南西北走向分布,墓园南北呈双排排列,每排东西呈“一”字形分布。明肃王墓以1号墓为首,从上到下、自西向东逐级排列。7号墓(怀王朱绅堵)、9号墓位列其西,3号墓、8号墓、10号墓、11号墓位居其东,5号墓、6号墓位居墓群最南端,整体墓群排列井然有序。
然而,至今除1号墓室地表遗存形态尚可辨识,整体布局保存完整之外,其他墓室地上遗存均已消失,地下遗存保存现状都不明了。
我们用手机做手电筒,依次慢慢走进了1号墓室里面,一探究竟。1号墓墓道南部已被开挖,墓门裸露,保存状况一般,地下墓道保存较为完整,存在墓门脱落情况,墓室顶端盗洞非常明显,可知曾被盗墓和人为破坏,整个墓室用青砖铺就,由前室、中室、后室、两侧耳室组成,后室两侧及正面均辟一神龛。在西边耳室之中,发现剩有烧纸祭奠和灰烬之物。
据介绍,目前肃王墓仅1号墓对外展示开放,其余墓室尚未对外开放。
上期说到,明肃王墓先后经历了三次选址,第一代肃王朱楧最初将圹地(即埋葬帝王的坟墓)确定在榆中县新营东侧的山坡上(残迹尚存)。两年后,选址在离兰州较近的榆中县定远乡水岔沟矿湾村,圹地就在龙泉寺所在的一个小山包下。后来经刘伯温提醒并随手向东北方向一指言道:脚踩玉带,头枕峰峦,次第排列,坐北朝南。康王按图索骥,派人多方察访,终于发现了来紫堡,当时叫质孤堡,才有了现在的肃王墓所在。
三、无奈现实
平顶峰往北的山峦层层叠叠,似乎没有尽头,气势宏伟而沉默不语。转身向南,山底的农家变化很大,以前的大果园已经不复存在。由于村里的房屋新盖了不少,一砖到底、高大洋气,比以前低矮的土房要高出很多,站在墓地极目远眺,从山底往南看时,不远处的苑川河谷已经被挡住视线无法看真切,河谷对岸的钢厂烟囱却清清楚楚,隐隐约约还有一丝烟雾飘上天空。烟囱和墓地就像两头巨兽,遥遥相望,在河谷两岸无声地对峙,仿佛现代文明和古代建筑要展开对话的样子。
在山上盘桓多时,我们又来到村委会,见到了黄宗斌书记。听说我们来看肃王墓,他专门放下手中活计赶来。据他介绍,黄家庄村原属于榆中县来紫堡乡,年6月整村并入金崖镇政府管辖,全村有8个社户人左右。黄书记还拿出了刚刚出版的《榆中县黄家庄村志》,让我们欣赏阅读,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一个村能出村志,确实了不起,足见其文化底蕴不一般。我随手翻到一页,上面写道:“黄家庄村地处苑川河下游北岸的河川谷地,是古丝绸之路上货通东西的必经之地。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代时,边章、韩遂在这一代起义反汉。东晋时期,属于西秦国最富饶的苑川郡。唐宋时期,这里修建了萃灵寺,佛教盛行。明代,肃王在此种植绿烟、生产水烟,并且修建陵墓。清代和民国时期,这里是兰州水烟、水稻的主产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提高。”
说到保护,村书记诉苦道,明肃王墓开发不了,保护工作困难挺大。为看护好墓地,村里专门安排一个姓谈的师傅看护,每年还要花村里一笔看护费。看护工作主要是防止盗挖和私自设坟,往往容易和周边村民发生矛盾和冲突,吃力不讨好,真是抱着个金疙瘩不能当饭吃,责任还大的很。
四、保护事大
经过联系榆中县文体局白贵怀局长,了解到一些文物保护的有关情况,明肃王墓的保护历程大致如下:
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1号墓被掘开作为果窖使用,至今敞开,无任何保护措施;
2.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对7号墓进行了发掘,因经费紧缺,仅清理完墓道及前室后即告中辍,并回填加以保护;
3.年,榆中县人民政府将明肃王墓群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3号墓、4号墓遭盗掘,榆中县文化局组织人员将3号墓、4号墓墓道口封堵;
5.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将明肃王墓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年5月,明肃王墓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年,《明肃王墓文物保护规划》着手进行,并对明肃王墓1-11号墓进行了考古勘探,明确了各墓葬位置及部分地下遗存区域;
8.年9月,于1号墓东侧修建明肃王墓管理用房三座,并整修由村庄通往1号墓之间的巡查道路;
9.《明肃王墓文物保护规划》是国家项目,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项目实施单位为榆中县文化和体育局。《规划》初稿于年6月完成,年初在省文物局举行了中期专家论证会。年11月23日,《明肃王墓文物保护规划》在甘肃省文物局再次举行专家论证会。
……
(图片来源:榆中县文化和体育局)
显而易见的是,明肃王墓的保护,非一村之力可以承担。亟待各方介入,编制设计好前景规划,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目前还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及专业的保护和管理人员,以及明肃王墓文物保护档案尚待完善等等,整个保护工作还任重道远!
五、美好愿景
在一份当地政府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一幅美好愿景:依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有效的保护明肃王墓各类遗存文物,综合协调村庄建设与展示利用,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明肃王墓在发扬地区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更为广泛和持久的作用,力争将其建设成为兰州市知名的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明肃王墓在兰州市文化旅游中的地位,确保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二者的和谐统一,同时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关于开发利用,根据当地的规划,结合黄家庄村实际情况,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致力把黄家庄村及周边打造成为环境优美、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的传统村落休闲旅游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此甚好,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前景美好,未来可期!
六、一点思考
一代肃王作为明朝镇边藩王,位列公卿之上,权势之大,又手握兵权,宗室地位极高。其墓葬与历史紧密相连,更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其不同时间段建造的墓葬恰恰反映了不同时间段的社会文化经济特征及工艺水平。通过对明肃王墓的保护性开发不仅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增长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重新开拓人们对于西部边疆的认知。
尤其而言,历代肃王在兰州为藩二百多年,大兴土木,营建王府,广修道观寺院、桥梁学宫,使饱受元末战乱摧残的兰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后世乃至当下兰州城市的影响无可替代。关键是一些重要的遗迹至今犹存,因此,建立“明肃王文化遗产景观带”,通过打造诸如“明肃王墓遗址公园”进行牵引带动,纳入肃王府、三台阁、金天观、普照寺、白衣寺等景观遗迹遗址,体现西部民族宗教文化特色和兰州历史民族融合发展交流过程,既能对保护兰州的文化古迹起到了积极作用,又能将诸多景点遗迹连点成线、连线为面,从而推动兰州旅游发展也未为可知,何乐而不为?在此仅是一家之言,权做参考。
天色将迟,我们一行收拾回返,路过夏官营勇士城古城遗址时,我们徜徉于城堡遗址之中,阳光一览无余地倾斜在残桓断壁上,东南边的城门印迹历历在目,城门外苑川河谷尽收眼底。城内一马平川,现在成为农民的菜地,可在1多年前,西秦鲜卑族乞伏氏曾经统治这里并由此带领西秦勇士们南征北战,曾经闪耀亮相登场,留下厚重的历史印记。夕阳将下,余晖无力,现在的勇士城遗址,落尘大地,寂寂无名,仿佛还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无奈。习近平总书记说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又想起,如果把这里和几公里外的明肃王墓遗迹连起来,又将是何种样子?(文/图:李周明)
来源
兰州文旅
原标题:《明肃王墓探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