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河道变迁史北宋时期形成如今的面貌

2023/7/13 来源:不详

原标题:标志性风情线

兰州黄河河道变迁与历史文化

原文配图:民国时期的中山桥与黄河上的木筏。

黄河自兰州市西固区的达川乡岔路村进入兰州市境,从榆中县北部的乌金峡出兰州,市境内流长.70公里。自柴家峡东出口至桑园峡西入口为市区段,计长40余公里。黄河风情线即在此段展布。其中流经西固-安宁-七里河川地约27.50公里,流经城关川地约14.50公里。在黄河兰州段及其上下游,特别是市区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遗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民间传说故事,也有着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大量的人文景观,从而构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兰州黄河文化。

黄河风情线是以中山桥为中心向东西延展而建设的一条近百里长的风景游览线。黄河风情线位于黄河兰州市区段南、北滨河地带,规划西起西固西柳沟,东至城关桑园峡,东西长约40公里,总面积27.44平方公里,是兰州市已基本建成的一条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市人民政府即着手在黄河沿岸修建滨河风致路。经过五十年的建设,黄河沿岸由最初的风致路已建成百里黄河风情线,特别是南滨河东路和中路的风景被评为兰州新十景之一——丝路金波。二十一世纪初,兰州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并发展生态文化,整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塑造新的兰州城市形象为目标,提出在已建成的滨河风致路基础上,充分利用“两山夹一河”的自然环境,接黄河穿城而过的灵气,发挥山静水动的美学价值,依托山水,挖掘和利用黄河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建设资源以及独特的、潜在的旅游观光资源,把黄河兰州市区段作为珍奇的艺术品来对待。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强化、创新和艺术加工,使黄河兰州市区段成为百里长的、全国独一无二的、世界一流的融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于一线,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独具兰州特色的标志性风景线,成为既具北国之雄,又有江南之秀的全国城市独有的临河长街。兰州市副市长马琦明曾谈到,黄河风情线建设的目标是把黄河兰州段装扮得可与巴黎的塞纳河外滩、伦敦的泰晤士河外滩、纽约的曼哈顿岛的东河外滩相媲美。

自年开始建设至今的十余年间,以兰州中山桥为中心向东西延伸,已建成风情线20多公里。这20多公里的黄河风情线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气势上,不论从景观上,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已具相当规模,成为兰州标志性风情线,成为兰州的名片,成为兰州唯一能在全国叫得响、打得出的品牌,成为国内外游客来兰州的首选旅游对象。

根据地质地理科学家考察证实,19.5亿年前,兰州是一片汪洋大海,马衔山、兴隆山沉积岩群,即是当时大海留下的海相沉积。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约在距今万年前后,兰州一带向心水系消失,黄河上游水系贯通,黄河诞生。那时候,黄河在兰州一带的流势为南西-北东方向,黄河北岸在曹家湾-忠和一线,南岸在杏胡台-九州台一线,河道宽达8公里至12公里。约在万年前至50万年前期间,九州台以西河段向北摆动,九州台以东河段向南摆动,河道仍较宽阔。至50万年前到10万年前间,黄河凿穿兰州河谷东段的桑园峡东流,流势接近现代黄河,但此时河道仍然宽达8.5公里。距今10万年至年时,黄河才到现在的市区范围内摆动,河道开始变窄为2公里至4公里,后来逐渐沿西固南山——城关皋兰山前流动,以后河道又向北移,河道逐渐变窄为0.2公里至0.7公里,但在西固、七里河、城关三个川地留下不少河汊和古河道。今天黄河兰州段的地貌是地质时期黄河演化的结果。

二十世纪60年代,在永登县中堡刑家湾发现大批龙骨,年在安宁区大沙沟发现古象骨骼和牙齿化石,年在榆中县来紫堡桑园子发现古象门齿化石,年7月19日在安宁区发现鹿头化石,这些发现证明,在大约距今1万年时,兰州一带黄河远比今天壮阔得多。黄河两岸草木繁茂,沿河一带有着各种各样的古生物生活栖息。后来,随着地壳运动,黄土高原形成,黄河下游,形成一片宽阔的冲积扇和洪积扇,缓慢发展成为今天的兰州市区。

地质钻探、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的片段记载都证明,黄河兰州市区段河道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依然不断发生变化。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市区黄河河道主流逐渐北移,其中西固-安宁-七里河段北移最快,最明显的是南岸阶地成为原始居民的生息之地;而城关段河汊密布,主河道仍在今胜利宾馆、南关十字、东方红广场南口、一只船、地勘局一线。故此,秦设榆中县时,只得筑成于今东岗镇古城坪一带河边高地。城关段黄河南岸此时没有原始居民遗迹,而北岸却发现多处。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兰州市区段主河道继续北移,其中西固段基本定型,安宁-七里河段还有大片沼泽、河滩,而城关段则北移至今武都路、南关十字、畅家巷、广场南路一线。正是这样,西汉才能在西固设金城县,十六国时西秦乞伏氏迁都于此,隋兰州城和唐兰州城才能建在今南关十字以西,胜利宾馆以东、庆阳路以南地带。

北宋至明清时期,黄河兰州市区段主河道基本形成今天的面貌。此间的多年里,市区黄河河道最明显的变化是:一是河道宽度由近2公里逐渐变窄为0.7公里至0.3公里,其中最窄处枯水期仅0.15公里;二是黄河南岸的西固、七里河、城关一线和北岸的安宁一线逐渐开垦为大片农田,而今东方红广场及其以东地带则由河汊逐渐变为沼泽,继而成为低洼湿地,清代接近干涸,并形成雁滩的南北两条河道。兰州城在宋代已移至今西关十字以东以北地带,明代又在其址上向东、向南扩建城址,清代继续向东向南扩展,形成了清代兰州城的规模。

二十世纪的年间,今兰州市区近代城市的发展,现代工业城市的崛起,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使黄河兰州市区段河道继续发生变化。年,黄河兰州市区段南岸线大多在今河岸线以南,少则几米,多则数十米。西固桃园村至代家河湾一段,基本在今环形路以北30米至50米之间;医院西侧一段,基本在今西津西路位置上;医院至文化宫一段在今小西湖公园南侧;文化宫以东一段基本在滨河路的位置;渭源路以东一段基本在今南昌路位置上,至东湖宾馆南侧,经鱼塘南侧东流。随着工业基地的建立,城市建设及农民拦截汊河淤地,黄河南岸线向北收缩,黄河干流周围河汊及七里河、城关南河道淤塞,一些夹河滩与南岸连为一体。北岸沙井驿以东河汊截流淤地河湾滩、丁家滩、刘家滩等与北岸连为一体,河岸线向南推移数十至数百米,主河道继续变窄。黄河支流如七里河、雷坛河等逐渐断流。

经过多万年的演变,黄河兰州段形成峡谷与宽谷相间的自然状况。黄河兰州段上游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段,有刘家峡、盐锅峡。进入兰州后,有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小峡、大峡、乌金峡,形成峻峭壮美的大河峡谷风貌。

兰州因黄河而生,黄河赋予兰州以独特的风韵。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赋予黄河风情线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考古证明,至晚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黄河兰州市区段河滨高平地带已有先民生活,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出现了家园、村庄。那时,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和中游的黄土高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绝大部分土地被茂密的森林覆盖,郁郁葱葱的高山和青翠起伏的丘陵之间分布着一片片草原。在森林和草原之间,无数大小河川纵横交错,多如繁星的湖泊沼泽遍布大地,各类飞禽走兽频频出没。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年),秦国大将蒙恬率兵十万北出击胡,占领河南地,“以河为竟(境),累(垒)石为城,树榆为塞”(《汉书·韩安国传》),在今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一带筑成,设置榆中县,兰州始有行政建制和城池。

西汉初年,大行李息在今兰州市西固区一带黄河以南临河筑金城,设金城县,后于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七月,设金城郡。金城县、金城郡的设置使黄河兰州段的名为金城河,河上的渡口称为金城津,河岸要隘被称为金城关。秦代筑于东岗一带的城池和汉代筑于西固一带的城池位于东西两端,这两座城池锁定了今兰州市区,也锁定了规划的40公里黄河风情线的东西起止点。汉代在西固一带临河筑城的前后,又沿黄河两岸设置金城关和青石津、钟家河、新城、八盘、金城津等渡口。

西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兰州人口锐减,东汉时,金城有户人家,至晋代只有户,兰州黄河两岸除一些军事城堡外,已形成的城市雏形被破坏殆尽,只在靠山临河处有一些稀疏的村落。居住在今城关地区的居民,都聚居在皋兰山北麓坡地,坡地之北,即现今城关区的大部分河谷平原,当时还是河漫滩和河床。虽然西秦曾一度建都金城,但时间很短,黄河两岸的衰败景象并没有多大变化。

隋唐时期,兰州成为丝绸之路重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臣、商贾、僧侣、游人络绎不绝,黄河沿岸又开始繁华起来。这一时期黄河河道向北推进,行政中心向东转移,在城关区皋兰山下临河筑城,城址在今南城巷以北,庆阳路以南,上沟以东,酒泉路以西。在河口一带建浮桥-广武梁,在白塔山下重置金城关,并于关下设渡口。黄河沿岸渡口有了新的增加,一些主要渡口均已固定下来,金城关渡口成为当时重要的官渡。

唐代,沿河驿道已经形成。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诗云:

古戌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昨捕鱼郎。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也有《金城北楼》诗: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杆以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从以上记载和诗歌可以看出,唐代河口一带的黄河上已架设有浮桥,当时兰州的生态环境良好,兰州人口大增,滨河一带壮丽秀美,综合反映了兰州当时的繁盛。

宋代,兰州开始大规模城防建设,在古城北临河展筑新城,修复金城关,关下设浮桥,沿河建东关堡(今兰州东十八里)和西关堡(今兰州西二十里)。扩建后的兰州新城西门紧连丝绸古道,城西北河对岸是黄河古渡金城津,津出架浮桥,连通黄河南北。此时的黄河沿岸已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运转场地。以内地瓷器、丝织品、粮食和茶叶交换西域的马匹、骆驼、牛、羊、毡毯、甘草等物品。这种交易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汉代,金城就已经成为这种交易的重要场所,至北宋,更成为这种交易的主要运转场地,“南茶北运,北马南行”,络绎不绝。但由于宋时兰州地区战争频繁,故除“茶马互市”外,黄河沿岸并不繁荣,也不太平。

明代修建镇远浮桥,制造水车,黄河兰州段及其两岸又一次兴旺起来。镇远浮桥号称“天下第一桥”,在明清时期,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关隘性桥梁。围绕浮桥修建的建筑群,形成当时兰州的一大景观。

明代除隋唐以后形成的黄河北岸驿道外,又开“九边”防守线路,其中的甘凉大边起始部分路段的路基所在地就是现今的北滨河路;固原大边线过兰州的部分路段路基所在地与今规划的北滨河东路有重合之处。

历史文化(欢迎留言指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