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宋朝五路
2023/6/23 来源:不详北京中西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46512.html
北宋是大王朝,西夏是小国家,人口相差巨大。有学者研究认为,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北方有户五百三十余万,南方有户一千一百余万,北宋时期中国人口首次突破一亿大关,常备军保持在百万之众。西夏人口史无记载,今人根据史书有关记载推定,西夏人口为二百万至三百万左右,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兵员为五十余万到七十余万。
宋神宗有雄心大志,于元丰四年(公元年)七月,以西夏国主李秉常被母亲梁太后幽囚为借口,兴师问罪,发五路大军讨伐西夏,意在一举荡平西夏!
《宋史.夏国列传》记载,五路伐夏,动用了北宋王朝西北军事全部精锐,共集结三十五人人马:
第一路,熙河经制李宪总七军及土蕃首领董毡兵三万,出熙州(治今甘肃省临洮县);
第二路,河东路经略使王中正提兵六万,出麟州(治今陕西省神木市);
第三路,环庆经略使高遵裕将步骑八万七千出庆州(治今甘肃省庆城县);
第四路,泾原总管刘昌祚将卒五万出渭州(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
第五路,鄜延路安抚副使种谔将鄜延及畿内兵九万三千出绥德(今陕西省绥德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史家一般认为,五路兵马得有二十万余役夫为其运送粮草,如此算下来,宋朝五路大军共计五十五万余人。
五路主帅中,李宪和王中正是官宦,高遵裕是皇亲国戚,也就是说这三个人都是宋神宗身边的人,李宪是五路大军的统帅,掌有节制诸路之重权。
宋神宗的战略部署是,五路大军完成各自初始目标之后会师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合兵西渡黄河进攻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一举荡平西夏!
结果是,五路兵马只有仅有环庆、泾原路两路兵马抵达灵州,包围了灵州城,另外三路损兵折将退回了原驻地,没有援兵的两路围城宋军惨遭大败,只得撤军,五路伐夏以宋朝惨败而告终。
关于宋军的伤亡情况,各种资料说法不一,《西夏简史》称,宋军损失四十万余万人,这个数字有言过其实之嫌,有学者考证认为,宋军伤亡为二十余万,这一说法可能较为贴近史实。
那么,宋神宗的五路伐夏为什么会以惨败而告终呢?
原因很多,主要有四:
一、战役胜算不大
西夏党项人男女尚武重义,民风彪悍,信守承诺,坚忍不拔,擅长骑射,敢于战斗,善于战争,党项谚语曰,“宁射苍鹰不射兔,宁捕猛虎不捕狐”,表达了党项人不畏强暴的战斗精神,这种战斗精神为西夏的立国之本,西夏全民皆兵,常备精兵五十万余人。虽然北宋王朝兵多将广,但缺少良将,想毕其功于一役荡平西夏,难度实在太大。
二、前期情报不准
西夏梁太后幽禁西夏皇帝李秉常,宋朝趁机兴师问罪,大举征讨西夏。《西夏书事》记载,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年)三月,“秉常以爱行汉礼为梁氏所恶,梁乙埋等皆不悦。将军秦人李清说秉常以河南地归宋,秉常从之。将使入奏,梁氏知其事,与幸臣罔萌讹谋置酒诱清,执而杀之……梁氏幽其主秉常,复视国事……梁氏既杀李清,幽秉常于兴州之木寨,距故宫五里许。令乙埋与罔萌讹等聚集人马,斩断河梁,不通音耗。于是,秉常旧时亲党及近上用事诸酋各拥兵自固。乙埋数出银牌招谕,不从,国内大乱。”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西夏皇帝李秉常因为爱行汉礼,为其母梁太后所厌恶,国舅梁乙埋等人全都不高兴。将军秦人李清劝说李秉常将河南地归于宋,李秉常就同意了,准备派使者赴宋朝首都东京,上奏宋朝皇帝。梁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便与宠臣罔萌讹密谋,设酒席诱捕李清,逮捕之后便杀了他……与此同时,梁太后幽禁了西夏国主李秉常,再次垂帘听政……李秉常幽禁在兴州的木寨,距离皇宫五里许。梁太后命令梁乙埋和罔萌讹等人聚集兵马,砍断桥梁,断绝与外界的联系,李秉常的皇族亲党,以及左右亲信,各部族酋长纷纷拥兵自固。梁乙埋多次派亲信持银牌招谕,晓以利害,但无人听命,国内处于混乱之中。
李清为陕西人,是从宋朝叛逃西夏的将军,叛逃西夏原因和时间不可考。
梁太后幽禁西夏皇帝李秉常,鄜延总管种谔获得这个情报之后有点儿激动,《宋史·列传·卷二百四十五》记载,“鄜延总管种谔乃疏秉常遇弑身亡,国内乱,宜兴师问罪,此千载一时之会。”
意思是,鄜延总管种谔就上疏皇帝说,李秉常被杀,西夏国内动乱,应当兴师问罪,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事实是,李秉常只是被母亲幽禁,而种谔上疏却说,李秉常被杀,这表明鄜延路情报的准确性有问题。
西夏内奸统军花麻,希望梁太后倒霉。《西夏书事》记载,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五月,统军花麻素不悦梁氏,见秉常失位,移文熙州,称夏国母子不协,杀其重臣,上下汹汹,若发兵来讨,请举族以应。
意思是,西夏统军花麻素来不喜欢梁,看到秉常失位,移文宋朝熙州,称夏国母子不和谐,杀了皇帝的重臣,夏国朝野动荡不安,如果大宋发兵来讨伐梁氏,请允许我举族响应。
花麻即禹藏花麻,是吐蕃西市新城(今甘肃省榆中北)首领,西夏拱化元年(年),因宋攻掠,献西市城及兰州一带土地归降西夏。西夏皇帝毅宗妻将宗室女嫁给他,升西市新城为保泰军,任命禹藏花麻为统军,镇守边地。后来,禹藏花麻暗通宋朝,奏报军情。
无论是种谔就上疏“宜兴师问罪”,还是禹藏花麻“移文熙州,请讨梁氏”,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上报的情报较为片面,而且夸大其词。
这个时候宋神宗已经意识到:“诸路探报夏国变乱,所说不一。”
情报在战争中非常重要。《孙子兵法》曰:“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意思是说,明君贤将,如果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就必定能成就大功,这是战争的关键,是军事行动的依靠,是获胜的保障。
历代无数战争实践说明,知道对手的优势、虚实、强弱等,在一定意义上,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北宋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期对峙中,情报大多数时候处于弱势,在五路伐夏之时仍然是这样,情报不准为五路伐夏之败埋下了伏笔。
三、主帅用人不当
《宋史·列传·卷一百》记载,“谍者告夏人幽其主”,宋神宗与同知枢密院事孙固商议西讨夏国之事,“孙固数言:‘举兵易,解祸难’。
神宗曰:‘夏有衅不取,则为辽人所有,不可失也。’
固曰:‘必不得已,请声其罪薄伐之,分裂其地,使其酋长自守焉。’
神宗笑曰:‘此真郦生之说尔。’时执政有言便当直度河,不可留行。
固曰:‘然则孰为陛下任此者?’神宗曰:‘朕已属李宪。’
固曰:‘伐国,大事也,岂可使宦官为之!今陛下任李宪,则士大夫孰肯为用乎?’神宗不悦。
他日,固又曰:‘今五路进师而无大帅,就使成功,兵必为乱。’
神宗曰:‘大帅诚难其人。’
吕公著曰:‘既无其人,曷若已之。’
固曰:‘公著言是也。’”
这段君臣对话的意思是,神宗说:“夏国势有机可乘,我们不去攻取,那么就会被辽国人所有,不可错过这次机会。”
孙固说:“如果是迫不得已,那就请陛下声讨他的罪行,靠近讨伐,分裂其土地,使他们的酋长自守于当地。”
神宗笑着说:“这真是郦生说齐王之言啊!”
当时,有许多重臣都支持宋神宗讨伐西夏,于是孙固问神宗:“那么谁替陛下担起讨伐西夏责任呢?”
神宗回答:“我已委托李宪。”
孙固说:“征伐别国是件大事,怎么能让宦官担此大任!现在陛下任用李宪,那么士大夫谁肯为他所用呢?”
神宗不高兴了,过了几天,宋神宗与同知枢密院事吕公著及孙固交谈,孙固又说:“现在五路进军而无主帅,即使成功,军队也必定会作乱。”
神宗说:“眼下确实没有担任主帅合适人选。”
吕公著说:“既然没有合适的人选,不如停止发兵。”
孙固说:“吕公著所说的是对的。”
宋朝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同知枢密院事是枢密院副长官,孙固和吕公著是军事机关的副长官,都不赞成用兵西夏,不是没有道理,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孙固和吕公著都认为,即便五路进攻西夏,李宪也不是主帅的合适人选。
宋神宗没有听从孙固和吕公著的反对意见,御笔亲书伐夏之命,发动五路大军进攻西夏,任命李宪为五路统帅,掌节制诸路之重权。宋神宗在给李宪诏书中说:“此番用兵,非一般战事耳,意在荡平项羌。此决非小事矣,若不上下一心,将士协力,何以致胜?故当不惜爵赏,以励三军将士,一举图之!”
到了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六月,梁太后囚禁儿子李秉常已经过去了近三个月,梁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凭借威望已经稳住了国内形势,而宋朝好像没有获得这方面的情报。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记载,元丰四年六月,种谔“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
意思是,元丰四年六月,种谔入朝觐见宋神宗,夸大其词地说:“夏国没有人才,李秉常只是个小孩子,臣前去便可拧着他的手臂将他带来。”宋神宗称赞他胆气豪壮,决意西征,任命他为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都听从他的指挥和管束。
种谔回到陕北,草率地提前率军出动,驻扎在宋夏边境上,提前暴露了宋军进攻西夏的战略意图,使得夏军对宋军入境作战有所准备。
元丰四年八月,李宪率师进入西夏境内,占领了禹藏花麻让出的西市新城,乘胜挺进龛谷城(今甘肃省榆中县境内),且大获全胜,夺得伐夏头功,然而他却未能率部及时赶到灵州履行五路统帅之职。
在战争中,最高统帅的有效组织和指挥,对于战争胜负起着重要作用,李宪作为五路统帅,未能及时赶到灵州指挥战斗,使得其他四路宋军形同散沙,灵州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五路伐夏失败之后,宋神宗曰:“朕始以孙固言为迂,今悔无及矣。”
意思是,宋神宗说,朕开始认为孙固所言过于迂腐,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四、大军粮草不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粮草保障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夏书事》记载,宋朝五路大军来袭,西夏梁太后问计于朝臣,“诸将咸请战,一老将独曰:‘不须拒之,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兴、灵,而以轻骑抄其馈运,诸军无食,可不战困也。’梁氏从之,尽调十二监军司及龛谷、桃堆诸寨精兵十余万,并驻兴州要害以为捍卫。”
大意是,诸将领都请求出战,一位老将军说,“不需要正面抵抗宋军,只要坚壁清野,纵敌深入即可。我们在兴州、灵州、夏州聚集兵力,把守要地,以轻骑绝宋军粮道,待其粮草不济,不攻自困。”
梁太后采纳老将军的计策,调集十二监军司的十万精兵进驻兴州、灵州要地,等来攻的宋军疲惫之后再出击。
五路宋军的补给线被夏军切断,三路兵马战斗到半路,剩下的人马只能退回原驻地,两路十三万包围灵州的兵马饥寒交迫,渐渐支持不下去了。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十一月,梁太后令人决开黄河七级渠水灌宋营,十余万军士冻溺而死,仅有一万三千余人走免,五路伐夏宣告失败。
诗人张舜民跟随高遵裕西征,他目睹了灵州之战的惨烈,以悲愤的心情写了《西征回途中二绝》,诗曰:
其一
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
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其二
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
宋朝转运判官李察认为,诗中“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和“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诗句为嘲讽五路伐夏,因此劾奏死里逃生的张舜民,张舜民被贬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
年9月12日
参考文献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版
(清)吴广成编撰《西夏书事》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