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说文物之五一具石棺和一段民族融合
2023/6/21 来源:不详北京酒渣鼻医院在哪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唐李颀《古从军行》
清明前夕,两场大范围的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黄沙遮天蔽日,天空混沌不堪。人们急切盼望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扫尽漫天灰尘、更新污浊空气。同时,沙尘频发也警示着自然环境的脆弱和多变,人们又开始把目光移向了中西部沙漠地区和外蒙古等更远的地方,保护生态的话题永远如此地沉重和无奈。所幸的是,沙尘过后一场较大范围的降水果然如期而至。幸甚!
在商言商、在文言文。清明将近,因为从事文博工作的关系,我自然想起一具唐代石棺的文物。目前这具石棺在市博物馆有复制品进行陈列展示,而其真身在榆中县博物馆收藏。无独有偶,这具石棺牵连着一段华夏民族融合历史,联系着古时西域的、地处沙漠之中的一个神秘王国——高昌国。
发现一具石棺。
年8月,在距榆中县城4公里处的朱家湾村,人们在平整土地时无意中发现一座唐代砖室墓,墓中最大的发现就是出土一具石棺。
据《榆中县志》记载,唐代石棺墓,位于城关镇朱家湾村,南距兴隆山2公里。墓室为灰砖砌成,穹顶,高3米,长宽各4米,墓半塌陷。石棺长、宽、高分别是2.35米、1.08米、1.21米,底厚0.2米,盖厚0.11米,帮厚0.12米,用铁榫铆上,四面均有浮雕。年挖掘时,发现石棺后端砸开一洞,尸骨弃在棺外,颅骨完全,牙齿整齐,墓主似中年亡故。墓室坐东朝西,背靠今榆中县兴隆山,面朝平坦的榆中县城,山下不远处有苑川河水曲折回绕,正如古人风水学中所讲背山面水,是一块风水宝地。墓内还清理出“故交郡夫人慕容仪”墓志一块。墓室中部留有马骨及马鞍残片、饰件铜环两个,羊骨两具,狗骨一具。淤泥中还发现镶嵌绿宝石粗金戒指一枚,直径0.03米圆形饰龙金牌一个,0.08米长小刀两把。
先说石棺浮雕,也是石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前有朱雀浮雕,30厘米大小,左翅前展,右翅贴身;右为四足矫龙,一爪扑前,三爪踏云,龙口吐水,龙尾变曲向后,首尾共长1.47米,高0.43米,背鳍如齿;左为巨虎,耳贴于后,身长0.9米,高0.4米,尾长0.47米,尾径0.04米,四足呈走势;后为兽头,圆形,直径约0.32米,巨口大耳。浮雕的龙虎装饰,显示着墓室主人地位的很不一般,非皇室而不敢为之。
再说慕容氏墓志铭。碑高0.56米,宽0.61米,厚0.06米,破为8块,存个字,脱字90-个。从残存序文可知,墓主是武则天天授年间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麴崇裕(高昌国王、麴嘉10世孙)的夫人慕容氏。这个慕容氏,名仪,字辅贤,河北昌黎人。
前文说到,墓主似中年亡故,也从墓志中找到原因:据墓志铭记载,某年的八月初一,由于住室起火,慕容仪和家人在救火中不幸溺水而亡,薨于金城宅内。按照皇族丧葬规制和礼仪,用3个多月雕刻了石棺,将墓地选择在麹氏祖籍地榆中,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安葬于榆中兴隆山下的朱家湾村。
简要说说慕容家族,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建立前燕、后燕、南燕、北燕等国,鼎盛一时。其始祖本是辽西鲜卑慕容吐谷浑,因与弟弟前燕奠基者慕容廆不和,于公元年率众西迁,先是到内蒙古阴山,又从阴山南下,到陇西之地枹罕,即今甘肃临夏一带,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向南北西三方面拓展,建立了强盛的吐谷浑汗国,统治着今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等广大地区。后来慕容廆追思哥哥吐谷浑,创作《阿干之歌》,歌曰:“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归马不归。为我为马何太苦?我阿干为阿干西。阿干身苦寒,辞我土棘往白兰。我见落日不见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情真意切,足见兄弟手足情深。古时鲜卑人称哥哥为阿干,今甘肃兰州阿干镇就是由此得名。据说这首歌词是在兰州阿干镇发现的,也恰恰说明当时兰州亦是吐谷浑的活动势力范围和影响之内,后来吐谷浑汗国在唐朝初期为吐蕃所灭,存国余年!慕容仪是慕容氏的后代,属于名门望族、大家闺秀,尤其在当时非常重视出身门第的时代,麴氏与慕容氏的联姻,绝非偶然。
说到这里,大家就会产生疑问,那么慕容氏老公麴崇裕究竟是何许人也?让我来告诉你,麴崇裕是原高昌国王麴嘉的第十世孙,也是末代高昌国王麴智盛的侄儿。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高昌国,恰是《西游记》中说到,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时途径的吐鲁番火焰山之大概所在。大漠深处的高昌国,一个历史上的神秘古国,但却是地地道道汉族人建立的政权。
一段历史说来话长。
高昌国其历史。
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高昌国可以说是古时西域交通的枢纽,为丝绸之路上东西交往的要道,也是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与同时代的楼兰古国极为相似。历史上高昌国由车师国而来。西汉时期,汉王朝凿空西域、开发边疆,汉武帝雄才武略,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大规模用兵出击并击败匈奴单于,使“漠南无王庭”,匈奴由此远迁漠北。《匈奴歌》说的就是这种慨叹:“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汉宣帝时匈奴卷土重来,宣帝厉兵秣马征发铁骑16万,分五路攻打匈奴,匈奴大败,不再言战。汉宣帝于是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这就是高昌国名的由来。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东汉、魏晋时期沿袭其制,当时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前后数百年间,当年的汉人屯田士兵及其后人逐渐繁衍壮大,逐渐形成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区域。“五胡乱华”时期,中原战乱不堪,远在西域的高昌虽然也城头变幻大王旗,但相对安全的环境使之成为内地人民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人口再一次得以扩充增加。如公元年,北魏攻灭北凉,大批汉人就逃往高昌躲避战火。
需要说明的是,高昌国身处胡人林立的大环境,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现象同时存在,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缩影。如史书有记载:高昌人“辫发垂之于背,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袴。女子头发辫而不垂,著锦缬璎珞环钏”,典型的西域风格。高昌国虽然先后依附柔然、高车、北魏、北凉、突厥等游牧民族政权,最后归附于盛唐麾下,但一直以来其内部建制,如官制、兵制等大抵效法汉晋。比如国王之下设置令尹,“比中夏相国”。令尹之下,分为八部:吏、祠、库、仓、主客、礼、民、兵部。每部置长史一人为正长官,司马一人为副长官。八部下,置侍郎、校书郎、主薄、从事等官吏,“阶位相次,分掌诸事”(《高昌传》)。另外,高昌国效仿中原设立郡县制,除了都城高昌城以外,还有三个郡城:交河、田地和南平城,县城若干。
早在东晋十六国末期,高昌汉人阚爽就在柔然帮助下,自任高昌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统治。后来柔然的处罗可汗,率兵打败北凉攻占高昌后,重新扶持阚爽后代阚伯周为高昌王,这是高昌建国的开始。
此后的数百年间,高昌国先后经历了四个家族统治时期,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重点说一说麴氏高昌。麴氏原籍榆中,当时是世族大姓。据《榆中县志》记载,首位麴氏高昌国王麴嘉,字灵凤,榆中人。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年),由高昌国百姓推举为王。麴嘉即位后,先对柔然王那盖称臣。那盖子伏图继为可汗后不久被高车人杀死,遂又对高车王称臣。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年),麴嘉派人觐见魏帝,请求高昌国百姓迁入内地,并对北魏进贡称臣,宣武帝封其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仍旧为高昌国国王。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年),麴嘉又派遣使者到北魏,再次请求内迁,孝明帝下诏说,高昌国百姓已经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世世代代生活了很久,不愿意搬家迁徙,如果再要强行移动,恐怕会发生叛乱。麴嘉死后,北魏增封他镇西将军、凉州刺史。其子麴坚继承王位。
一直到高昌国第八世国王麴伯雅,力图摆脱突厥控制,并向隋炀帝遣使归附。隋大业四年(公元年),遣使贡献,隋炀帝厚待使者。次年,即公元年,隋炀帝杨广巡视西域,麴伯雅朝见隋炀帝,后因跟随去高丽作战,返回后,娶宗室女华容公主为妻。麴伯雅返回高昌以后,下令“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变夷从夏”。隋炀帝闻听此事很高兴。麴伯雅早先臣服铁勒,铁勒也常派人到高昌征收财税。麴伯雅向隋朝和铁勒两方贡献财物,引起国人不满并引发政变,被迫下台,六年后麴伯雅复辟上位。
再到其子麴文泰,即高昌国第九世国王,首鼠两端、不作不死。作为夹缝中求生存的弹丸小国,他错误判断了形势,只看到依然强大的突厥帝国,却没有想到大唐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反击。依附突厥以后,麴文泰虽口头表示归顺中原,给唐朝进贡,背地里却实行与唐朝对立的政策。西域各国到长安进贡,途径高昌时,麴文泰一律阻拦扣留;西突厥归顺唐朝,麴文泰联兵袭击。突厥颉利可汗被唐将李靖打败后,很多人逃奔高昌,唐王下诏令其放还,麴文泰隐蔽不送。高昌与西突厥乙毗联合攻破焉耆3城,又掳去很多百姓,焉耆王表诉唐太宗,唐太宗派大臣李道裕前去过问,麴文泰说:“鹰飞于天,雉窜于篙,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麴文泰的种种作为,终于成功激怒了唐太宗李世民。天子一怒、雷霆万里。
贞观四年(公元年),唐朝军队在对东突厥的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首领颉利可汗成为唐朝俘虏,被封为归义王,从此在长安苟且偷生。贞观十三年(公元年),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大军征讨高昌国。当大军挺进到碛口时,麴文泰惶恐害怕,发病而亡。其子麹智盛继承王位。
且说唐朝大将侯君集等率兵行至柳谷,探马禀报说麹文泰将要安葬,高昌国人到时候聚集一处,可趁机袭击。但侯君集却认为趁其墓葬时偷袭不是问罪之师,而拒绝这么做,只是命令进兵包围高昌国都城。麹智盛穷途末路,于是致书给侯君集说是先王对唐天子无礼,而自己刚刚继位没有什么过错,希望侯君集能手下留情。侯君集回书给麹智盛说如果是真心悔过,就在军门束手投降。但麹智盛却指望西突厥能派兵来援,而西突厥因为害怕唐军不敢来。此时侯君集又调集工程器械开始攻打,麹智盛无计可施,只好开城投降。高昌国遂而灭亡。之后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理,从而翻开我国历史民族大融合新的一页。
麴智盛识时务者为俊杰,虽成为高昌国的末代国君,但他归唐后,被唐朝授封为左武卫将军、封金城郡公,一样享尽荣华富贵。他弟弟麴智湛,就是本文墓主慕容仪老公麴崇裕的亲生父亲。
据记载,麴智湛获封为右武卫中郎将、天山县公。其子麴崇裕,官拜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虽官阶为二品,但深受武则天宠信,曾奉命征伐越王李贞叛乱,并斩其首级。
这里强调一下,历史上强盛一世的东西突厥最终都被唐朝所灭,东突厥在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年)被灭,西突厥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年)被灭,前后相差近30年。唐王朝剪除外患毫不手软,兵锋所指叛者威服,称为盛唐名不虚传!
另据文献记载,高昌自古即流行佛教。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说法,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据说唐僧玄奘西游取经途径高昌时,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麴文泰坚决挽留,玄奘绝食数日,才获准允其西去。但是,还坚留玄奘讲经一月,并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又赠送法服、黄金、绫绢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马三十匹,为之送行。又写信给龟兹等二十四国,恳请护卫玄奘法师。由是玄奘西行求法得以顺利成行。
于此,高昌国麴氏总共传10世,凡立国近年(公元年至公元年)。一段民族融合历史,就此归于大漠绿洲,了无痕迹。(文\图李周明)
来源
兰州文旅
原标题:《一具石棺和一段民族融合史》